2005年7月6日 星期三

個人與團體的道德 (一)

道德:人類共同生活時,行為舉止應合宜的規範與準則。易經說卦: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教育部國語辭典,網路版)

團體的道德和個人的道德是不同的;一群人形成團體之後,這些人原來的個別道德在大部分的情況都會消弭於無形。如果有人不贊同這個團體的總體道德的話,那麼不是脫離,就是產生內部爭鬥或革命…

從黃仁宇的大歷史觀來思考,「中國」果然有她自己的道德。從黃河的泛濫,使得中國在兩千年前就完成了統一,並從那時起建立了統一為常態,分裂是暫態的歷史軌跡;即使分裂,多數(領導)人仍然將統一當作了終身的志業…這背後有著地理、天候的驅動,無計迴避;也就是說,就算時間倒回從前,也許提早,也許延後,這統一並且「尋求統一的根性」是一定會形成,並延續至今。除非,在那之前通訊、數學、交通…等等技術可以進步到不以統一作為條件而能將上述天候、地理因素減少到一個可以接受的程度。

這樣的道德,有其缺點,像柏楊等先進都曾提及所謂「醬缸文化」等等,的確是在這超早熟的帝國中無法避免的邊際效應。有一個結論,是「民主」這種東西是絕不會在中國這個環境留下種子,更不可能發芽。把這個怪在漢武帝的獨尊儒術上其實是高估了他個人的作用;因為王莽的例子告訴了我們,徒法不足以自行!實則中國的一切演變,都是其道理。打再多的仗,革再多的命,只要技術沒有辦法提昇、黃河依然泛濫,這一切就只能在相對低階的統治手法上變變把戲而已:然而,這種帝制是不可能生出讓技術提升的土壤的;在清代(康熙?)發生的黃河第七次大改道,也告訴我們,天地因素是不會因為人的主觀願望而改變的。

那麼,這個所謂的「中國道德」,到底為中國人民帶來了什麼呢?我所能想到的答案,是她讓這裡的人繁衍,並且間歇性的提供了和平的時代。

到清末孫文革命開始時,提到四萬萬(億)人這個數字。不管在統計不發達的近代中國這個數字是怎麼來的,但這給了我們一個印象:這真是不得了的多啊,除了現在的印度外,哪一個國家有過這麼多人呢?即使大多數的人過的生活都是貧窮的生活,然而在清末饑荒的情況並沒有比元末、明末來的兇猛。這個國家在十九世紀就能供養這麼多人,實在是一個接近奇蹟的現象。不管這個國家的管理是多麼簡化,不公平,她畢竟有一項是能人所不能的。就這一個事實,我這個活在現代的人就要說:中國的道德畢竟 done something,不是一無是處的。以近十年來世界經濟的發展情況,並且對照最近的所謂 BRICs 預測,人多好辦事,這麼多的人力資源,如果在未來廿年能夠將素質升級到目前台灣的水準,對於世界會有什麼樣可怕的影響,真是難以想像。而這個條件,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經奠下了基礎。不能不承認,中國道德有她的一套。

如果沒有中國道德的存在,戰國時代會不會一路打到近代?想想如果在相當於明末的時代,各國買紅毛槍、大砲來互幹應該是很怪異的景象吧。無論如何,中國道德在秦漢時統一天下後開始成形,讓這種沒有幾年休息的「內戰」成為少數年的例外狀況(咳,用除法除應該有比較小的比值吧;總數我是沒有算過啦)。當然,比較起來漢武、唐宗、康雍乾這些時期也是例外;但是一般水準的和平總是佔了多數,這是中國道德的另外一個貢獻。

(以上成文於 2005/04/15;未完,待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