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8日 星期日

為什麼是貝七?

看完了交響情人夢(2次!)之後,疑問好像獲得了解答…

為什麼會選貝多芬的第七號交響曲作為主題曲?(沒看過漫畫,不知道是不是作者設定的)

以我特重旋律的美學,與對市場上的認識,和一般大眾接受的程度,用這首都是個令我難以解釋的問題。

在某一集中,經由千秋的一句話,我才明白原來色老頭指揮是特地選一個

「非冠名」

的交響曲(就是要演奏的人自己去想要怎麼表現)…所以一些有名的曲子,如驚愕、命運、悲愴等…就統統出局了。

另外有人說這部片的主旨是在「找出天份是被隱藏住、無法一眼看出的人,就像のだめ那樣的人」,所以在非冠名中已經很有名的莫札特第四十號、柴可夫斯基第五號…也出局。

或是因為貝多芬的名字在日本是婦孺皆知(說不定還有些神格化呢),既然樂曲本身要找「沒那麼有名的」,作曲家就得找樂聖出來壓陣了?

編制是否也有考量?浪漫前期(Rising Star的首演是布拉姆斯第一號)之前的交響曲編制都比較小,人力需求比較少,畫面也比較好掌握,這也算原因嗎?

=======

當然貝七也是相當優秀的音樂(雖然我很少聽 :p),我並沒有貶低的意思喔;而且在扣掉冠名的三、五、六、九號之後,再減掉比較沒有那麼強烈貝氏性格的一、二號,則在四、七、八號之間選第七號,完全是一個可以接受的(超)合理選擇。想到這裡,我就比較能夠接受了;而且嘛,華格納不是說過這曲是「舞蹈的神化」嗎?名人背書囉。

貝七有四個樂章,我特愛其第二樂章,但劇中只演出一、四兩個樂章…這讓我想到另外一個問題:

他們排練時從來都不演奏「慢板」樂章耶 ~

當然作為配樂的時候(好像)有吧,但樂團練貝七、拉二(鋼協)、布一、以及莫札特雙簧管協奏曲的時候,還有演奏的時候,都完全沒有慢板、緩板…等節奏較慢的樂段;以至於明明在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中最有名的是第二樂章(因為曾是電影配樂的關係),劇中卻都沒聽到過…這真的很令我感到驚訝哩。

是什麼原因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