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覆雨翻雲(黃易)中的一句話。
好像安逸的生活無法取得修為上的進步是一種定論了。應該是吧。我來駐點地超過半年了,最有成就的時間好像在於初期百廢待舉時;那時的我要自修Nessus,找出掃描solution,同時又要隨時應付來自於承辦人的特殊要求。但是回想起來,那個時候我的腦是「活」的,雖然很忙,但是卻忙的有道理。自從進入了維護期之後,我隨著日常工作的日趨routine(常規化?),活力也慢慢消退,本來以為在新年過後會好一點,但是…唉,並沒有啊。本來我已經用Perl寫了很多東西,自以為很有成就,但是經過這段時間的頹廢,好像曾經學會的又已經忘記了(當然看著書複習還是應該可以啦)。甚至連公司的產品都已經忘了很多…
我喜歡建設,不喜歡維護;所以如果由我來coding的話,我會寫的很高興,可是如果有人來問我問題,導致我必須去重看code的話會很不愉快。整理房間的話,我會從整體的角度做規畫(像今年新年的房間大整頓一樣),可是一但整理好,那我就不願意再做什麼更動。
也許可以這麼說吧,因為我是一個懶人,所以我總是不自覺的找尋「once and never again」的solution,遇到問題時考慮多多,卻沒有行動。另外,我有完美主義的傾向,做什麼事情深怕「錯」,甚至是過程中的一點點不完美都會讓我深感不適。實際上最近頗有所感的是,我其實是一個感性的人,情緒很容易波動;可是在求學成長的過程中,由於「選」了理工科系(高二就已經分組了),不自覺的讓自己深信「理性」可以決定這世界上的所有事物,以致於比較注重抽象的「原則」,而不懂在人世間「實用」上的撇步…直到這一年陸續讀了一些書之後,才明白自己的荒繆…
世界上事件的發生由機率來決定,可是機率的大小是可以由這中間所參與的人、事、物來加以影響的。沒有必成之事,沒有必達之人。在黃易的小說中多次強調「人最重要的,是立定一個遠大的目標,然後永不言悔的朝著這個目標邁進」;然而在實用上,其實可以看得出來對於這個目標的斟酌反覆。這樣說好了,寇仲的目標很遠大,不過徐子陵可未必不快樂;反而常看到寇小兄苦惱的場景。這是一個個人性向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中也提到了要找到「個人的天心」(記不太清楚,好像是這樣),實則最後的最後,都是要人認識自己,才能順著自己去發揮。原則簡單一句話,可是實際應用上卻很難三言兩語找出方向來。
寫到這裡,我開始明白問題在哪裡了:這是一個邏輯的問題,比如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讓我們知道這是一個過程;可是沒有人知道如果我現在處於苦境,將來會不會有大任跑我身上來。苦啊!因為不知道自己所為何來。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並沒有經過這個人本人的同意。如果人有人權,人可不可以選擇不要來到這個世界?我知道要得到至樂要先經過苦境,可是沒有人知道我現在的苦境是否為到達至樂過程中的一步。換個角度來看,「至樂」這種東西到底是什麼?如果每一個人都是一個不同的個體,那麼也就應該有千千萬萬種「至樂」吧?如果我任由這種苦持續下去,到底是因為什麼而苦呢?為了至樂,亦或是為苦而苦?
越來越像哲學的問題了…要有分辨的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