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3日 星期四

保持忙碌(卡內基2)

當你忙於需要計畫及思考的工作時,不容易憂慮。
無論才智多麼聰穎的人,他的心裡一次也容不下兩件事情。(dragon: 我想小龍女、郭靖、老頑童應該是例外)
沒有目的的日子,終必煙消雲散,消逝無痕。
如果你我不能保持忙碌,而常無所事事,憂慮與恐懼就會像神話中的小妖精,摧毀我們行動與意志的力量。
蕭伯納:「悲慘的人生,起因於有餘暇煩惱自己過得是否快樂。」
==>開始忙碌,並保持忙碌,這是世界上最價廉物美的良藥。
==>保持忙碌。憂慮的人必須採取行動,否則必將陷入絕望。

dragon: 我忽然想起段譽的以動功修習內功:不管怎樣,「動」就對了。叫「以生理影響心理」好嗎?我想這裡的「工作」二字應該不專指「領薪水的」工作,泛指「動到頭腦的」活動可能比較貼切一點。到了現代,也許「出去走走」也成了這裡的工作也不一定,呵呵。

話又說回來,我最近經常想到的,是自己對自己現在的工作貢獻度與思考的程度不足啊…今天和別人聊天的時候我是說「開創的時候覺得很好,可是維運的時候就覺得不好」的結論。回來仔細想想,大概是開創期比較容易弄出成績來,符合80/20法則;但是在維運期就變成只要求「不出錯」就好了。偏偏這時候如果出錯,就一定是之前沒有碰過的(比如說,在實驗室裡怎麼樣也不會搞到SQL Server的Quota超過吧…)。又如同最近碰到的,網路因我家產品而斷線的狀況,這是全公司的人都沒有碰過的…是因為我討厭碰新東西嗎?怕錯?我想搞懂網路的東西有滿久了,去年還曾希望考CCNA咧;結果買來那麼貴的參考書,卻又半個字都沒有看,真是沒救了!

話又說回來,在洪蘭的書裡面曾經提到,人不應該去「補缺點」,而應該找到優點之後盡情發揮,這樣才會有樂趣可言。這中間所牽涉的,是本國的教育方式,本就是要學生成為「平均」的人(在教改之後,我想可能有一點點不同了吧);於是抓著我自己的缺點不放,要求補起來,居然已經成為我最自然的思考方式。我現在陷入兩難之中:一方面我不希望自己失去工作,即使我已經有點倦勤了。另一方面,我又需要時間來思考一些哲學性的問題,比如說我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哈哈),或是適合我的工作到底是什麼,以備換工作的時候一次到位…如果思考也可以算是「忙碌」的話,我從現在就應該開始忙碌啦;不過下筆的這段時間,我都在看黃易寫的A書就是了(苦笑)。雖然如此,該書裡面畢竟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因此假裝我有「忙碌」吧,哈哈。


問題是什麼?
為什麼我覺得日子很空虛?老是不想上班?而且老是覺得累?

思考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