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2日 星期三

男人家(2005.03.02  中國時報 胡晴舫)

dragon: 女性主義這種東西我是不知道的,不過我知道困而後知不足的道理;是以有(一些)女性力爭上游之後可以獨當一面,乃至於讓(部分)男性力有未逮的放棄,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人類在演化上已是一個極端了,所有讓這個種繼續生存下去的方式都是沒有範例可以模仿的,摸索的過程自然就艱難了。在女性終於可以擺脫傳宗接代和經濟能力的兩難之後,到底女性的能力可以發揮到什麼程度呢?

不過就我個人來看,我也是想要和比我低一點的女孩子相處的,不然摸索相處的方式可不知道要花多少時間了…
-----------------------------------------------

剛剛落幕的奧斯卡典禮照例又是一堆男人得獎。在好萊塢,即使是關於女人的電影向來也是由男人撰寫、男人執導和男人製作,無論是經典公路電影《末路狂花》、純粹商業作品《上班女郎》或文學性質濃厚的《時時刻刻》、到今年的《登峰造擊》都是如此。當九○年代的女性主題電影都著重在描寫女性覺醒,女人如何奮力打造自我價值、如何歷經悲慘的心理及身體過程只為求取掌握自己的人生,今年這些照例由男人執導及製作的奧斯卡電影卻顯現出一個嶄新的形象,只不過,這一次不是一個女人,而是一個男人。
現在,換男人焦慮了。
舉例《登峰造擊》,故事表面上在描述一個墮落白種女孩的蛻變,真正動人的部分其實卻是克林伊斯威特的中年男子角色,藉由訓練這個失足女孩,他得以撫平他親生女兒擺明脫離父女關係後所留下的親情遺恨。克林伊斯威特過去擅長演繹的傳統男性角色,都是打落牙齒和血吞的硬漢,「把悲傷留給我自己」是他的唯一作風,寧可孤獨,無法與妻子女兒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至於熱門小品《尋找新方向》,兩個四十幾歲的失意男子結伴展開品酒之旅,一路上只聽他們兩個互相唉嘆,抱怨人生的失意,而他們周圍的女人卻個個都強悍而美麗。雖然整部片子充滿酒香,主幹則是描述男人的人生困惑,生活失序,缺乏目標,更苦惱的是,不知道怎麼跟女人相處。
名導馬丁史柯西斯花了三小時拉拉雜雜講情場大亨霍華休斯一生,把男性總是企圖掌控全世界的螳臂當車之心點明為霍華休斯的瘋狂主因,也順便引出霍華休斯之母不免有過的小結論。至於《尋找新樂園》強尼戴普的角色追尋完美不滅的男性純真,卻活在恐懼失去母親的陰影下。
當女人開始主動追求人生,爭取事業成功和社會影響力之際,男人顯得不知所措。新男人運動畢竟只是廣告商的一句賣車口號。面對新女人日漸茁壯的強勢與自信,大部分男人只能像《尋找新方向》的兩個主人翁可憐兮兮地發現,一夜之間自己沒人愛了,於是自暴自棄,訴苦不休,而不是坐下來靜心想想自己的處境,如同幾十年前女人所做的事情。九○年代從英國突然冒起狂掃全球的所謂「小男生」雜誌(Lad magazine)算是男人對女性運動的一種不成熟反應,這類雜誌堅持痞子哲學,男人就應該喝啤酒、看女生、講笑話、買玩具,一輩子拒絕長大。《非關男孩》裡休葛蘭的角色有句名言,當他的好友請他做初生女兒的教父,休葛蘭斬釘截鐵地說不,他說他恐怕是世上最糟糕的教父選擇,不但完全不懂怎麼付出關愛,而且會在女孩十八歲生日時把她灌醉帶她上床。他的朋友驚駭之餘辯稱他們以為他總有不為人所知的感情深度,他四十二歲,坐在沙發上,一臉無辜:「喔,不,你們一直都錯了,我就是這麼膚淺。」
這種害怕承諾、不想負責、覺得自己所有問題都跟女人有關的小男人心態在香港電影也常見,周星馳所代表的「非典型英雄」就是個好例子。台灣流行文學《蛋白質女孩》的男孩子們也成天只懂得對女孩品頭論足,拿女孩的缺點當作自己不願承諾的藉口。說來說去,男人都在說自己。因為女人已經往前走了很久,聽不見他們的聲音。
也許,男人最後都只能像《愛是您,愛是我》裡的男角們只跟社經地位較低的女性談戀愛──休葛蘭飾演的英國首相愛上幫他端茶的胖女孩、男作家愛上為他打掃屋子的葡萄牙女傭、已婚的總編輯莫名渴求自己的年輕秘書──裝作這世界從未改變;或者,男人家們也可以像他們的硬漢偶像學習,重新找到另一個管道將自己融入新女人的世界裡。誰不喜歡美滿結局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