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前年10月一家國外的投資集團將四個經濟發展落後但人口與天然資源豐富的國家放在一起,取其國名的頭一個字母,諧趣地杜撰了磚頭四國(BRICs)這個新稱號之後,忽然引起全球的熱切關注;國人甚至刻意將其美化為「金磚」四國以強調這四個國家金光閃閃的未來。但當大家陶醉在這四隻醜小鴨變天鵝的美麗憧憬時,卻完全忽略了隱藏在其背後的醜陋而可怕的陰影。
其實所謂磚頭四國,只是十餘年來我們一再強調的「廉價勞工潮」更戲劇化的一個聚焦版而已;這四塊磚頭,也只是分散在各個低度開發國家中的50億人口之中,取其規模與幅員較大,而隨意挑出的四個樣本而已。同樣的發展模式,同樣的發展潛力,幾乎沒有差別地展現在全球絕大多數落後國家身上。
以印度為例,這個極端貧窮,許多人民掙扎於生存邊緣的國家,之所以會雀屏中選,甚至被預言將在2050年躍升為全球名列前茅的超級經濟大國,根本的原因正是其人口多達10億,僅略少於中國大陸的13億;而且近幾年來經濟成長率節節上升,超過包括台灣在內的眾多工業化國家。但印度會從長久的貧窮、落後、經濟發展停滯,搖身一變成為枝頭的鳳凰,只因為它在14年前改變了發展策略,從頑固的閉關自守、自力更生,打開一個小小的缺口,迎接外人投資、迎向國際市場,借助外力以開發其幾乎對生產毫無貢獻的充沛廉價勞動力,化腐朽為神奇,將原來的沉重人口包袱,變成自求溫飽之餘,尚能為整個經濟創造盈餘的生產要素。印度藉此使經濟從最低的出發點,努力向上攀升;儘管再過10年、20年,還遠遠趕不上工業化國家今天已經達到的水準,但一乘上其10億人的巨大規模,立刻變成人人畏懼幾分的經濟巨人。
印度如此、中國大陸如此、越南如此,起步尚在他們之前的泰國、馬來西亞亦莫不如此。事實上,已經貧窮、落後、停滯了一個世紀左右的身在落後國家的全球50億人口,幾乎都有志一同,要藉相同的模式,脫胎換骨,充分發揮其生產潛力,追求與工業化國家人民同等的享受。而且,儘管起步時間有早有遲,但我們已可見到,其中多數都走上了正確的道路,而且逐漸顯現出成功的果實。只是由於大部份國家規模不如是驚人,甚至根本微不足道,所以無緣躋身於BRIC這四個字母之後,組構出一個遠沒有這麼響亮的眩人名稱,而落在聚光燈外的陰影之中。
這幾十億人有志一同追求的享受,一如美國的地球政策研究所撮示的,就是「西方演化出的經濟模式──以石化燃料為基礎、以汽車為中心、用過即丟的經濟模式」。但非常遺憾的,不論高盛投資集團的「金磚四國」的預言多麼震撼人心,磚頭四國與其餘數十億落後國家人口的美夢都無法成真;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而地球上的資源,少得可憐。
地球的資源多麼有限?依地球政策研究所的估算,如果中國大陸未來1/4個世紀仍能保持每年8%的經濟成長率,則到2031年,單單這一個國家就會消耗全球生產穀物的2/3,全球肉類產量的4/5,全球石油產量的1.3倍,消耗的鋼鐵將比所有西方工業國家目前的總和還要多。果真如此,誰還敢想像2050年的情況?何況那還只是中國大陸一個國家,不要忘了我們還有另外的「金磚三國」,以及其餘20多億落後國家人口。
事實上,無需觀察1/4個世紀之後的世界;我們應該還記得,就在去年,全球就因為中國大陸控制不了投資狂潮,全球市場裡的鋼價大漲,水泥、銅、錫、石油的價格狂飆,連各個重要港口都為之壅塞、海運價格遽升。在5年之前,就因為勞動成本連續大幅下降、工業產品產能暴增,造成從日本、香港到台灣的通貨緊縮困境,連德國、美國都飽受威脅。從十幾年前開始,世界各國即感受失業率攀升的壓力,尤以歐洲、日本受創最深,台灣也不斷創造高失業率的新紀錄。
但是,我們早在10年前即已提出警告,不僅全球的資源無法承擔這50億人的忽然自大夢中醒覺所產生的需求,全球的實物資本與人力資本的供給,無法滿足如洪流一般的廉價勞工開發其生產力的需求,以先進的工業化國家為主所構成的全球工業化最終消費財的市場,更無法充分吸納如潮湧入的愈來愈多的磚塊四國與其他20多億落後國家人民所生產的廉價加工產品。極限的一步步趨近,終會導致市場飽和、資源與資本成本飛漲、加工品價格每下愈況、生產利潤備受擠壓、廉價勞工互相廝殺、發展潛力無法發揮、美麗的憧憬日益暗淡。
【2005/03/11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