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24日 星期日

有這種內野守備,再好的投手都會崩盤

四月廿三日,象獅戰。

首先是投手左側的滾地球;莊培全衝過去接到球後,一壘居然無人補位。這已經是近日象隊第二次在這種情況下在一壘唱空城記了!

緊接著,游擊區一個小滾地球,朱鴻森接到了之後,沒多遠的距離傳一壘居然沒有辦法傳到;地上一個彈跳之後,跳到了蔡豐安的身後去了…

再來,主播和球評一直說腳程慢的蓋達盜壘,郭小峰長傳二壘。原本在電視上看以為是他傳高了;不料卻是馮勝賢和朱鴻森兩個人在禮讓,結果這球從二壘正上方飛到中外野…

投球的莊培全是那種一直被各球評評為「沒膽」的投手,不過我在這裡要幫他說話:「有這種內野守備,再好的投手都會崩盤!」最後只丟了三分算是運氣好,哼!

數學與頭腦相遇的地方,初

這是天下文化出的科普書籍。書名就是「數學與頭腦相遇的地方」;原名The Universe and the Teacup - The Mathematics of Truth and Beauty。作者 K.C. Cole,譯者是丘宏義。

這應該是我第三次從頭開始看這本書了,它帶給我很多新的,對於這個世界的看法。我現在所能記得的,就是 scale(尺度)以及機率這兩個觀念。假如我們看東西的觀點拉高,則現在我們所重視的東西一定會變小,那麼其重要性是否還是一樣呢?此之謂尺度。另外,不要問「這種事為什麼會發生在我身上」,因為就機率的觀點來看,會發生的事情就是會發生!就像樂透總有人會中獎,發行銀行不會把這點認為是倒楣的!

以下是我這次讀所要記的筆記。

數學,不是只有「數字」而已!它是一種思考的方法,一種擬出問題的方法,因而可以得到對事物的真實本質的意識。

瞭解很像性(行為)。它有一個實用的用途,但這不是人們經常去做的原因。(法蘭克?歐本海默)
"Understanding is a lot like sex; it's got a practical purpose, but that's not why people do it normally."

數學證明了,真相或真理可以是高度反直覺的,而常識也可以既不「常」亦不「識」。

數學是一種能澄清混淆關係的思考方式。

數學近乎詩:是一種把很廣大的觀念濃縮及精煉的方法,直到正確的資訊能恰如其分地傳達為止。

數學可以像篩子一樣把訊號從雜訊中篩出;數學是認識模式(pattern)的模板,搜尋及確證真相與真理的方法。

數學可以澄清事物,去除那些把看似清晰的事物遮蔽及扭曲的東西。

數學可以表達、運算及發現事實。它的方法是,把赤裸的骨骼暴露出來,克服經常把我們帶到歧路去的意向。它是意識逐字逐句的擴充,它讓我們瞧見更多。

「到底我們真正看到的是什麼?」
「相對論已經給了我們答案:我們只能觀測到關係。而量子理論則給了另一個回答:我們只能觀測到機率。」--Arthur Eddington

一個錯誤的信念:數字「沒有」比文字更加可靠!
==>數學只能把模稜兩可的狀態澄清;某些真理根本無法沿著純邏輯的途徑找到!

發現數學的威力,只要有「去問那些大約已經存在你心中的疑問」的自信心就行了。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想出該如何進行。

數學的威力:「可以在範圍遼闊的不同局勢中,把所有的證據都篩選過,決定哪些是真的。」


第一章 指數式放大
人的感官對於數字的大小與否,並沒有很敏銳的感覺。原因就不論了,但是後果則是,低估了危機出現的時間點…這可能是很致命的!


第二章 預估風險
大多數人對於「風險」都不知所云。對風險的估價很少是基於純理性思考的。
生命是一個必死的疾病,當日子走到盡頭時,死亡率是百分之一百。
顯然,數字不夠使風險評估有意義:產生統計數字的脈絡及背景也要計算進去。對風險的態度是在文化背景中培養出來的,深深受到從心理到倫理、到信仰的影響。
我們腦中估量出來的「失去某物」或「得到某物」的風險,尺度大不相同。人們經常會冒很大的風險去防止某些損失;可是肯為了可能的得益去冒風險的意願就小得多。
我們能接受如青蛙一般被慢慢煮死的命運,而不能接受如爆竹一樣突然炸開的命運。
自大的心理在評估風險時也扮演了一個角色。人們認為自己之所以擁有更有利的條件,是因為自己與眾不同。
我們也認為,如果某事還沒有發生在我們身上,那就不會發生;也就是說,我們習於從過去推算未來。(這當然是對機率的嚴重誤解!)

在複雜的系統中,潛伏的危機能被「指數增值」所放大!

「不斷幸福論」的骨架

最高原則:幸福是可以追求的,感覺是可以改變的。而這種改變就在我們的腦中!

成因:多巴胺(Dopamin)掌管我們的渴望,而安多芬(Endorphin)則會引起麻醉的感覺。

施行細則:以後再來抄書吧。

我的感想:人生中難的兩件事,一是「察覺」,二是「做決定」。
為什麼煩燥?不知道!可怕的是有時候連自己在煩燥都不曉得!
決定自己是處在哪個狀態、決定要不要改變、決定向左走還是向右走!

2005年4月20日 星期三

給朋友的一封信,請不要放棄「不斷幸福論」

前因:朋友本來以為這是市面上的「閒書」,經我提出「多巴胺」這個好像很神奇的名詞後同意一觀;結果因為書中的一句話和親身經驗不符,而撂下「我不會看這本書」的狠話;我當時看得不夠深入,無法在當時為作者「辯護」。在仔細研究過後,寫下我的心得,並寄給那位朋友。我真的覺得這是一本好書,如果有興趣,一定要弄一本來看哦!


收信愉快!經過這幾天的思考之後,為了不要讓你永遠的和這本書無緣,也為了在我的部落格上灌些水,因此冒昧寫這封信給你,希望你能看完,在腦海中有個印象,將來想到的時候可以拿起這本書起來看。這封信的內文會放在我的部落格中哦。

有幾個理由我認為「不斷幸福論」是本好書。首先,它是一本科普書,而不是「心靈勵志」類(這是作者自己在前言中講的,事實也是如此)的書;它的內容多半會引述相對應的科學實驗結果作為佐證。這點是會比較讓人相信的。

其二,這並不是世界上唯一一本對於「正向心理學」有所著墨的書。最好的例子就是遠流出版社出版,洪蘭女士翻譯的「真實的快樂」(怎麼樣,這個書名看起來更像某些什麼棍寫來騙人的東西吧?哈)。在「不斷幸福論」當中也有引述到該書作者 Martin Seligman 教授對於正向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是以這並非一家所言的獨門秘方,而是真正有科學根據作為支撐的事實報導。(註:洪蘭女士是陽明大學心理學教授,一直在科普翻譯方面默默耕耘,她所翻譯的書都有一定程度的深度,頗受好評)

第三就是在開始讀這本書之後的時間(我現在在看第二遍),我開始運用其中所建議的一些方法試著讓自己感到幸福(咳,有點噁心);不敢說我現在有多幸福,因為習慣是難以改變的。但是對我來說,最重大的意義是,我終於明白,這一切是可以改變的!這就足以讓我覺得值得了。

我們對這本書的爭議,來自本書 p.74,「眼淚只會把人推進更深的憂鬱」,以及作者對於「那就哭出來吧」建議的否定。其實,我要感謝你,因為我從來沒有像你說的那種深深的悲哀,所以我第一次看的時候這裡沒有仔細看,你和你朋友的親身經歷促使我思考這其中的矛盾之處,希望能夠找出一個解答。以下是我的研究所得,希望你不會覺得我是在強詞奪理。

其實,作者的這句話,經過了很長的推衍過程,從第一章有關神經系統分成軀體神經系統以及自主神經系統開始,到引出了直覺的存在,並且定義「情緒」和「感受」是不同的兩件事:情緒是身體對特定狀況的一種自動回應,而感受則是我們在意識到了情緒的時候所體驗到的東西…是一段很長的步驟,你在那天的匆匆一閱可能沒有看到這個過程吧…在這之前的 p.71,作者介紹了由大衛森所做的實驗,並在 p.73寫出這個實驗的結論:「在負面情緒產生的【那一刻】就控制住情緒是絕對做得到的==>不過,這必須是我們意識到了感受之後馬上把感受推開,並且馬上回到正常的生活秩序。」其實,作者自己也說,這聽起來像是超人才做得到的挑戰。因此,你以親身經驗表示不信,這甚至可以算是「正常」的了。有了這個前提,所以作者才會說「眼淚可以讓悲傷消逝」是錯誤的。當然,你仍然可以覺得作者不對,但是請接著看下一段囉。

有關悲傷的討論,與其執著在這句話,不如看看第十二章「抵抗悲傷和憂鬱」裡面的說法:失去了某個東西或某個人,或者沒有達成目標,這時候身體組織就會以「悲傷」來回應…沮喪是大自然的節約能源計畫…最後通常能看得更清楚,也變得更強大,走出了灰暗。假如悲傷成為了常態,它會發展出獨立生命,遠離了它的原始起因。於是我們不再悲傷……因為我們已經在悲傷裡面了。

勿怪我抄書,這是要表達作者本身對於悲傷這件事的看法。我想,他基本上是認為這是正常現象,但是絕對不要「陷」在裡面太久。因此後面有一大串從悲傷中出來的方法。如果有興趣的話,請弄一本來看啦。

「抄」完了,這裡說說我的想法。我覺得,在親愛的小狗往生的剎那,用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引開注意力是可能會「悲傷」這件事抽離大部分的;我們不也在小說上、電影中看到「來不及悲傷…抹一抹眼淚,馬上又去做什麼事」這樣的情節嗎?只要在「那一刻」把注意力從悲傷主體上引開,我相信這樣的過程可能真的比較不會憂鬱吧?當然,這只是我「冷血」的想法而已啦…畢竟,在哭過之後,苦主神情就變得呆滯這種場面看來真的很憂鬱哩。

關於這本書的其他內容,我會「想到什麼寫什麼的」,哈,部落格真的是好東西。

請千萬不要放棄「不斷幸福論」這本書!另外要感謝你給我這個「刺激」來仔細思考這件事,真的感謝!

2005年4月19日 星期二

給朋友的一封信,有關「男女大不同」

Dear

收信愉快!上次提到「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這本書,正好這幾天有空,就花了點時間把它看完了。這本書的中文書名是「男女大不同」,由生命潛能出版社出版。另外,天下文化有出同一個作者的「系列作品」,你如果要找書的時候要看清楚喔!這本書的名人推薦滿多的,請自行參考。以下,則是我這兩天看完的一些感想。

這本書的主要讀者是夫妻,或者至少是關係已經相當親密的男女伴?;有如作者在前言中說的,是「愛情關係」的指南。咳,所以有些地方由一個沒交過女朋友的人看來是完全沒有辦法體會的,還是要請你自己看啦。

男女是不同的,沒有好壞,就只是不同而已…如果能了解彼此的不同,相處起來就會更幸福、更相愛。這是抽象層次的概念,誰都能有此體會吧。但是除了這些抽象的東西之外,它提供了男女思考模式的模型(橡皮筋、波浪),大量的模擬場景,在這些場景中有效的對話及其反應,無效的對話及其所引發的問題。這種書寫方式看起來是相當容易了解,所以這邊就不多說了。雖然沒有機會實證,不過我覺得這些方法是有效的。

然而,我必須要指出,在這些建議作法當中,最重要的前提,也是最核心的概念,是「傾聽」這兩個字。雖然字數少,做起來可是絕不容易。這方面如果有興趣的話建議參考遠流出版社大眾心理學系列的「傾聽」這本書。簡單說來,是發揮同理心,將自我抽離,就這樣而已。想要做到,可是有其困難度的哦。

有一點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強調「要堅定的要求」。共同生活總是有許多兩個人都不願做的事情,但是(女方)一定要「在適當時機」「堅定的要求」。這裡的要求千萬要小心不要搞成了「命令」,或是算舊帳的態勢;令我失笑的是作者說,在大部分的情況下,(男方)會面有難色,嘟嘟囔囔,但是如果要求的方式對的話,多半男人會去做,而且也不會造成問題。甚至,以後他就習慣了(兩人分擔)。因為這讓我想起了我媽叫我去倒垃圾的場景…之後我也是就去倒了。

我認為這是一本很好的書;雖然訴求對象不是我,我也多少了解了女人在想什麼,最重要是「如何想」。希望這個感想能對你有用囉。

sincerely yours
dragon

ps. 此信內文在修改後會放到我的部落格裡:
http://blog.xuite.net/dragon.yinn

2005年4月17日 星期日

Discovery - 紀錄大和號

前段沒有看到,不知道是不是講述她的建造過程…

不管如何,

Battleship Yamato was lost in the end of the Pacific War.......

大和號是日本,也是全世界最大的主力艦。如果有生不逢時這種說法,那麼她肯定可以戴上這頂苦澀的冠冕:因為這艘規模最大、火力最強的海上戰爭機器,對這個世界幾乎沒有造成任何影響,就在日本本土附近被擊沈。而諷刺的是,擊沈她的手段,是以大量的航空母艦艦載機圍攻所致:四年前建造她的日本人,以偷襲珍珠港的方式擊沈美國人大批主力戰艦,逼使美國人「轉型」,從而確立了今日航艦主宰海上的地位。正是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正如 Discovery 的跋語:從大和號被擊沈六十年來,再也沒有任何國家建造過 battleship;用錯力量方向的人,歷史總有辦法證明其愚蠢!

這部影片訪問了不少見證人(不知道原來的指揮官是否還在生);讓我可以看到在戰爭下個人的思想狀態。在大和號的「最後一夜」,指揮官讓全體官兵喝酒,看來實在令人心酸。明知是送死的任務,而且對於大局毫無幫助,這要以怎樣的心情去執行呢?在任務前,一個見證人說他的孩子剛出生一天,他只抱過這個小孩一天。在返船前,與妻子告別後,他忍不住沿著房子走了一圈,依依不捨…以我這個旁觀者的眼光看來,他做丈夫的責任,父親的責任,都只好交給別人來負責了。我想,他可能希望軍方能夠照顧妻小吧。作為一個整體,日本當然要為這場戰爭負責;然而作為個體,是否每一個人都要因此而受到懲罰呢?團體的愚蠢,後果從來都是小民負責買單的。所以做為一個個體,要想想如何才能讓自己自由。

親愛的,我喜歡你

親愛的,我喜歡你。可是我不要接近你,因為我怕你終究會叫我結婚!

你知道嗎?婚姻是一張沒有期限的契約!而我最怕的,就是長時間的約定;所以我不買房子、買車子的時候一次付清、一個月的卡債從不超過兩萬…身上最長的契約是那張人壽保險,為的是我不幸突然掛了的話,我媽能夠有些東西過完她的下半輩子。

你知道嗎?女人的青春有限。神野櫻子說女人最美的年紀是在廿七並非謊言!選到一個不負責任的男人來浪費你的青春絕對不是正確的投資。因為你值得,所以你應該找一個一輩子愛你的男人來陪你渡過這一生。雖然現代生物學說人類幾乎不會有永久的愛情,又說人會尋求外遇的機會實乃天性所在,但是我仍然祝福你是那少數的幸運兒。

你知道嗎?愛情是生物基因的一場騙局,因為所有可以存在到現在的生物都是有意願並且有本事將基因傳下去的;而基因則會想辦法讓帶著他的人傳下去。所以你明白了嗎,就如同動物會交配一樣,人也會!

你知道嗎?婚姻制度是「國家」這個有機體用來規範成員達成她有效繁衍下去的手段。人性本不是單一專注在某一個異性上;我是,你也是。

你知道嗎?男女相遇會覺得快樂,是因為這個遊戲會刺激兩方的腦,讓彼此有機會產生大量的多巴胺,由渴望產生快樂的感覺;並且產生安多芬,麻醉兩人神經而有陶醉的感覺。如果能一直如此也就算了,可惜這種刺激終究會依據邊際效應遞減法則,效用漸低……可是如果遇上的另外一個刺激,卻又可以產生強度相同甚至超過的快樂。這不是很有趣的生物現象嗎?人會外遇啊,再自然也沒有了。我自認沒那個本事可以一生只愛一個人,所以……


以上,獻給我喜歡的女性;不管我是因為你的臉(上妝也好,沒化妝也好)、你的衣服(襯衫、迷你裙、毛衣、細肩帶、小可愛…)、你的鞋子(高跟鞋、涼鞋、長靴、慢跑鞋…)、你的皮膚(白、嫩、細緻;小麥,健康有勁…)、你的長腿、你的短髮、你的長髮、你的飾品(耳環、項鍊、手環、髮夾…)、或者單純就是你的笑容而喜歡你的。請不要覺得噁心,因為我很少會想到用手去摸,或是用你的形象代入文藝動作片中的情節(有人跟我說那片中是沒有愛情的,不准我冠上「愛情」…),更不會當著你的面說一些黃色不入流的笑話。請不用覺得有負擔,因為以上的原因,我不太會把對你心意表達出來,怕引來「複雜」的情況…請不要覺得我無情,我常覺得我太多情了。請不要說我是個混帳,雖然現在連我也覺得我是!

我喜歡你,我親愛的。我是認真的,因為那是我最真的情緒。但是我不能接近你,那是出於我的理智。齊克果說人的存在有三個階段,是存在主義的祖師輩人物。在他的未婚妻苦苦哀求下,他解除了婚約;他的「前」未婚妻結婚時他卻不高興,這正是人的情緒和理智不能夠完全對起來的正常反應。人就是人,但是人是可以改變的。從美感階段、倫理階段、到宗教階段,有所反覆才是人啊,不是嗎?如果我們相遇,請祝福我吧。畢竟,這是一條孤寂的道路啊……

初次

在河邊,遠近知名的情人聚集地。
不遠處,橋和燈光映照著河水,今天是個好日子。夜晚的空氣帶著微微的寒意,斷續的風從出海口吹拂過來,拂過遊人的衣袖。

張惠儀拉著丁堅的手,慢慢地來到了河岸一處可以坐下的地方。這也不是兩人第一次來到這裡了;只不過通常他們都是下午就來到這裡,逛過了市集、在咖啡店或是茶藝館聊一陣子之後才會來到橋邊。在這麼晚的時間,在這裡「會合」卻是第一次。

張惠儀一如往常,閒扯了一些最近發生的事。不過,沒多少功夫她就發現了他的心不在焉。不禁問道:「喂!你在想什麼?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

丁堅看著她,慢慢地說:「我希望你能明年能去國外留學!」
惠儀驚訝的看著他,一時間說不出話來。兩人就這樣靜靜的對望著。河水依舊淙淙地流向海洋,可是兩人之間的時間卻像一下子停住了一樣。

良久,惠儀有點猶豫的說:「我今年才大一,說這個會不會太早了點?」她實在不明白眼前的這個男人在想什麼。
丁堅淡淡的道:「以你的天份,現在就去國外,一定能獲得更好的學術訓練。我其實很奇怪為什麼之前都沒有人跟你提起…你爸都沒有這樣想過嗎?」他也想不通這一點。張幼成是個很好的企業家,這他是佩服的。只不過他女兒有這麼好的天賦,他難道都不知道?
惠儀說:「他是有說過…不過人家想要唸完大學才去嘛。」有點撒嬌的姿態,是他已經看慣了的。只不過這也是她不想說什麼時候的良好偽裝。其間的微妙差別,真是少點經驗也會給她唬了過去。這當然不是真的理由。他靜靜的望著她,沒有再說話。

惠儀卻給他看得有些不自在了。相處了這一段時間,她當然明白這是他表示不相信的神情。也不自禁的覺得有些生氣。幾天不見了,卻又這麼晚才約人出來。明天還要上課,又有作業要交。結果見面什麼不提,偏要說這種事情。想到這裡,忽然又想到,他不會是想把我撇開吧,交別的女朋友吧?不由瞪了沒有什麼表情的丁堅一眼。這個嬌俏的表情讓丁堅眼前一亮,長長的嘆了口氣。

「你發什麼神經,忽然想出這個點子來?你捨得我嗎?」惠儀打破沈默,有點開玩笑的開口問道。
「這不是捨不捨得的問題。我是真的覺得你的才能不應該在這裡浪費掉。你……」
「你在胡說什麼?這已經是全國最好的大學了耶!」這下子惠儀生氣了。原來這傢伙是認真的。搞什麼,把我的學校說成這樣子!
丁堅這時站了起來,緩緩走到了惠儀身邊,柔聲的說:「對其他人來說,這當然是這裡最好的。可是對你來說,卻不是最好的。跟你相識以來,我一直驚訝於你的能力;你總能將這些複雜的學問很快的以你自己的方式理解,化為你自己所有。你……」他不得不中斷,因為這時惠儀尖叫了起來:「你這麼晚把我叫出來,就為了說這個嗎?你到底把我當作什麼?」

即使已經預料到了會是這種狀況,丁堅仍忍不住一陣氣餒。難道他真的想將這個可愛的女孩子就這樣的推離身邊不成?然而,就這樣的讓她在這裡,大概會把一個未來的諾貝爾得主弄成一個普通的學者而已吧。即使只為了可能性,也要把她弄到國外去!

「我把你當作我的女兒。」丁堅堅定的道。
啪的一聲,他的左頰吃了一記耳光。這是他們認識以來,她第一次打他。
惠儀氣得全身顫抖,眼泛淚光。一跺腳,轉身就走。而他並沒有像以往她生氣時追上去哄她,只是靜靜地站在原地。原來她打人是這麼痛的,他苦笑地心想。


河水仍然在流著,四周的人潮卻已經減少很多了。看了一下時間,已經是凌晨了,難怪。回想和這個女孩子相遇以來的相處情況,丁堅實在搞不清楚自己有什麼值得這個女孩子看上眼的。已經算是一個前中年的人了,工作也是普普通通,更說不上有錢。但是上天就是要這個女孩子出現在自己面前,還對自己有好感。和她在一起,時間總是過得特別快;即使有的時候是在研究她的功課、作業,也會感到自己經歷了之前在學校時從沒有得到的,對學問本身的狂喜。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她的天賦幾乎沒有任何限制,任何學問或不是學問的東西到她的手上就變得簡單易解,還能夠隨時舉一反三,應用在看來完全沒有任何關係的事情上。也許世界上有很多這樣的人,不過他只遇到過這一個。在他的心中,這除了用「天才」兩字來形容,實在也找不到好的名詞了。讓她立刻出國進修,對她似乎是最好的方式了。而且他的心中實在是有一種恐懼:她在這裡,會因為自己的關係而拖慢了成長速度,只為了等他……這個已經沒有什麼潛力成長的人!

「那麼,我叫她出國,究竟是真的為了國外的師資比較好,還是只是叫她離開我,自由地發揮她的力量?」丁堅臉上的苦笑更苦澀了。

2005年4月15日 星期五

我是幸福的

今天駐點地的新標案決標,我們失去了這個 site …

跟往常一樣,我「又」在當時沒有感覺,但是在一個小時後開始失落…

反正塵埃落定了,那我就開始想想要做什麼吧。原來從事的看後門程式偵查資料當然就不用想了,應該是用不著了。那我要在這十五天內做什麼呢?由於我在接下來的時間裡覺得全身無力,心情沮喪,幾乎沒有辦法想任何事情,於是我先拿起了這幾天在看的「不斷幸福論」,這本昨天晚上被朋友虧「閒書」的書。

幸福是可以學到的,這我之前已經在「學習樂觀,樂觀學習」裡面看到過了,只不過沒有看完。現在「不斷幸福論」之中又說到幸福是可以學到的。在現代心理學的領域裡,也許這已經成為定論。那麼不管再怎麼難,我也應該要學到才是。畢竟沒有「爽」過,怎麼可以就這樣離開呢?呵呵。

依據其中的魯賓遜法則,我列出來以下這幾項:
不幸:我沒有辦法在駐點地繼續我的打混生涯了
幸:反正前一陣子就因為這樣差點憂鬱成病,趁這個機會離開正是好事一樁,不是嗎?

不幸:我並不太喜歡原來公司裡面做的事情
幸:不喜歡改變的我,為了這件事已經猶豫好久了;這正是上天要我想辦法搞清楚自己現在的想法,不能再拖了。趁這個機會回去和主管談談,合則留,不合則去。危機反而可能是轉機。

不幸:如果談判告吹,我可能就要失業了;或者要接受比較低的薪水了。
幸:這正是考驗自己的機會!看自己到底是「朽木不可雕也」還是可以吃苦耐勞求進步的好漢。如果趁這個機會搞清楚自己到底喜歡做什麼,這才是功德無量的事情咩!


其實,我一直沒有去想我的幸福,現在我可以想的至少有:
一、還算年輕(有點心虛就是了)
二、身體健康(除了慢跑時一定要帶護膝就是了)
三、至少算是一個有讀過書的;技術的話,至少有心學
四、現在的我終於明白「公平」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讓自己幸福!而幸福是可以經由不斷的學習而得到。事實上,幸福已經被證明不能用「一」件很大的幸運(例如中樂透)而獲得。一定要經由一連串的、各種不同的小小自覺堆積而來。越注重「幸福」這件事越有能力得到幸福。只要平衡多巴胺和安多芬的份量,幸福絕對是可以期待的。

現在明白,並不算晚:至少今天晚上我騎車去打球的途中,我一直覺得自己好幸福。即使今天還是有駕駛人亂變換車道,還是有小黃硬闖…但是我已經決定(還是覺悟?)不再讓自己任情緒導引著心情的方向了。幸福是發生在腦袋裡,讓我從今天起都要幸福吧!

事實上,我是幸福的。而我要繼續不斷的,幸福下去…

2005年4月12日 星期二

XX之旅

dragon:
因為最後一句實在太好笑了,特轉錄於此。以後要耍嘴皮子,要做到這種程度哦…

2005.04.12  中時晚報
梁東屏

為了寫這篇東西,特地上了中時電子報網站「新聞檢索」查了一下,乖乖隆地冬,報導題目及內容有「XX之旅」的文章,一個月之內竟有三百六十八篇之多。

最早的有三月十二日副總統呂秀蓮訪問中美洲的「蓮春之旅」。「蓮春之旅」本來的定位是為台灣拚外交,為中美洲友邦拚經濟,至於為什麼取了這麼個風馬牛不相及又詩情畫意的名字,就不得而知了。


不過呂副總統在中美洲訪問的半途又對媒體表示,她的行程受到中美洲媒體大量報導,因此可說是「橫掃中美洲之旅」。I真是服了Her。

接著有三月十四日王金平宣佈參選國民黨主席的「徵詢之旅」。

王金平既然「徵詢」了,馬英九自然不能落後,於是來個「請託之旅」。

後來,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到中國進行「緬懷之旅、經貿之旅」,可是由於訪問相當成功,江副主席在南京中山陵一時忍不住,揮筆提了「破冰之旅」四個大字;這還得了,民進黨於是在台灣大加撻伐,稱江丙坤之行是「投降、出賣之旅」,並且還要「法辦」之。

最近則是陳水扁總統前往教廷的「追思、和平之旅」,不過台灣媒體很善解人意,稱之為「歐洲破冰旋風之旅」。跟「橫掃中美洲之旅」頗有得拚。

世界各國領袖、政治人物每天不知有多少在地球的上空飛來飛去,好像只有我國有東一個「之旅」、西一個「之旅」。聽說國民黨主席連戰的中國之行已定位為平淡無奇的「和平之旅」。這,實在不夠雄壯威武,可否考慮「藍軍大都督無懼紅帽子顯然不違法猛吹和平號角前進中國一鼓作氣氣死綠營直搗黃龍順便給它破冰之旅」。

公平與否不是重點所在

「你很生氣對不對?」
「痛嗎?」
……
如果是我被打,第一個反應當然是打回去;至不濟也要去找別人幫我找回場子(這也有夠俗辣,不過也沒辦法…)。然而這是情緒反應,是我這個人類從生物演化而來不需經過思考的自然反應;這個反應如果是為了生存的原因,當然是再合理不過--因為演化從來不會把力氣放在用不到的地方,那樣的生物都已經離開這個世界了…不過人類有思想的這個現象,卻值得深入思考一些「自然反應」是否合乎現在的生活,是否和我們心中的渴望一致…

(未完)

不斷幸福論(『九成單身OL不想嫁』:婚姻不再是必需品?)

dragon:
轉自公視網站,這一集我有看;希望不會有版權問題…
總而言之,我看了這一集之後,在去年封關的「大採購」行動中以這本書來壓軸,結果一放三個多月碰都沒碰過…
然而,在這幾天我看了前四章,有關幸福這個「感覺」和腦神經科學之間可互相驗證的真相之後,頗有幸好當初就已經買了的想法;不然其實我有四、五十本這樣聽了推薦就買回家的書等著我的「臨幸」呢…
既然蔡康永推薦,那他的說法我就轉錄在這了;不然以這個title,我以後要怎麼找?


讀書大會診---
『九成單身OL不想嫁』:婚姻不再是必需品?
吳淡如 推薦:『孤獨』
朱學恆 推薦:『Monster(漫畫)』

『理想老公排行榜』:嫁人要嫁鄭弘儀?
吳淡如 推薦:『等待』
朱學恆 推薦:『姑獲鳥的夏天』

--九成單身OL不想嫁??---

時代在變,女性的生活重心也在改變,對現代女人而言,嫁人不再是人生的規劃之一。根據一項調查顯示:有將近五成的女性,寧願發展工作而選擇單身,其中更有88%的人認為如果沒有遇到合適的人,不一定要結婚。

當結婚不再是台灣上班族女性的生涯規劃之一時,台灣的婚姻市場是否會出現供需不平衡的狀況?除了婚姻,還有什麼更值得追求呢?

究竟是男人娶不起?還是女人不想嫁呢?

蔡康永(以下簡稱蔡):每個時代都會流行一些價值觀,可能只流行一下下,可能流行久一點,那在那個價值觀裡面活著的人會有點危機意識說:「我怎麼跟他們感覺不一樣?」比方說如果調查出來很多上班的女生她們不想結婚的話,如果你很想結婚,會不會覺得跟別人不同?會不會有不安全的感覺?我今天的推薦委員要對於這件事情提出一些看法,以及作推薦的閱讀,是不是有一些書讀了之後,會讓你搞清楚你到底是怎麼回事情,比方說如果婚姻已經不是必須的話,那到底要怎麼樣避免一個人生活?或者根本不應該想著要避免一個人生活?我的第一位推薦委員是我們的常客吳淡如小姐。吳淡如推薦的這個書叫做「孤獨」,市面上有非常多本書叫做「孤獨」,妳有都讀過?還是說妳只讀過這一本?
吳淡如(以下簡稱吳):我讀過了一些,不能說我都讀過,但是我覺得這一本一直很棒,而且它影響到我某一些人生觀吧!
蔡:可是妳讀這本書的時候,是在妳單身的時候,單身有男友會去書店買一本叫做「孤獨」的書?
吳:因為開始想要研究:人到底應不應該結婚?研究自己應不應該結婚,然後有一段時間我決定不管男友求婚,還是不要結婚好了,其實跟「孤獨」這一本書有關係;其實「孤獨」這一本書不是寫一般人的孤獨,它寫的是創作者的孤獨,小說家、詩人、音樂家...有一點像心理學或人格分析,事實上我覺得它比較像一本論文,一本寫得比較生動的論文。
蔡:它有基本立場嗎?比方說人是可以孤獨的立場?
吳:其實寫得這樣厚厚一本,事實上這個作者企圖說的是從創作中得到所有的樂趣,甚至從閱讀之中,得到跟性高潮一樣的樂趣...
蔡:妳是說我們節目是一個色情節目就是了,大家不斷地得到高潮嗎?
吳:它覺得某一些高潮的本質上是相通的,很多作者為什麼今天會變成一個作家呢,因為小的時候很孤單,企圖從書中去找到另外一個世界,然後在這個世界得到安靜的樂趣,所以當整個世界在強調EQ,強調怎麼樣跟人家相處的時候,顯然「孤獨」這一本書是另外一個聲音,它跟說你可以跟自己獨處,越能享受跟自己獨處的話,越能不受控制於人。
蔡:我對妳今天這個推薦書有一點意見,可是我要介紹下一個委員再找妳麻煩,我的下一位委員是朱學恆,他翻譯了「魔戒」這英雄事蹟,現在他在做麻省理工學院的自修課程,你覺得你自己是創作者的一種?翻譯或寫作都是?
朱學恆(以下簡稱朱):某種程度我覺得我是很喜歡跟人家分享的人,但是我的文采可能沒有吳小姐這麼好,所以我擅長的是我必須要有一個文本,然後把它轉化成不同的語言。
蔡:那你有享受過「孤獨」這件事嗎?
朱:「孤獨」對於趕稿的人來講是非常寶貴的一件事情,特別你是要想辦法把自己封閉在某一個地方,人家最好都聯絡不上,這個時候是珍貴的。
蔡:那婚姻是不是必要的?
朱:我覺得婚姻現在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發展,我們以前看婚姻,可能有很多人會告訴你它有社會上的必要性,它有生理上的必要性,可是現在整個情況的發展之下,包括了很多的文章、包括了很多的作者、包括了很多書會告訴你,其實生理上沒有必要性,就像剛剛提到的「孤獨」這一本書裡面,某種程度閱讀、寫作可以滿足婚姻部分的生理上的需要...
蔡:這實在不是真的~~拜託~~~閱讀跟寫作絕對不能滿足生理上的需要,不要誤導我們的觀眾!
吳:某一種精神上可以,雖然肉體上不能夠滿足,但是精神上可以得到另外一種取代。
蔡:吳淡如,我們這裡坐了三個寫作而且孤獨的人,我們沒有從閱讀跟寫作得到過性高潮啊!如果說這樣子給你選擇好了,一叫你永遠不要寫作,第二叫你永遠不要性高潮,你選擇哪一種?朱學恆,你要選哪一個?
朱:這是很難的問題!如果我可以繼續打電動應該沒有關係。
吳:我選擇永遠不要性高潮,我可以很明確地做出選擇,因為我覺得某一些快樂…讓你的這個精神愉悅得多,雖然那一方面的欠缺也許沒辦法彌補,可是確實寫作本身或獨處本身可以享受到...
朱:寫作會不會有收入?如果有收入的話,我想很好!因為性高潮好像不一定會有收入,有收入可以有性高潮就一舉兩得。
蔡:朱學恆,高潮本身就是回報,不可以再要收入,這太過分了!
吳:寫作本身也是回報,寫作本身是回報不一定要稿費,寫作本身至少它可以代替,我講這個性高潮是書中裡面有引到的句子,有一點誇張,其中某一個作家說的話,但是它會給你某一種跟別人分享的快樂,可以跟那些已經死掉的作家、偉大的作家做心靈的分享…即使是現在我已婚,我還是堅持著這個看法,也就是說單身是理所當然、很健康的,如果自己可以得到某一種快樂。
蔡:我以前會被這本書給呼攏到,因為我以前也覺得既然寂寞,那我就要找一本書說明我的寂寞是值得,這樣才划算嘛,它就一直在告訴我們:我們的寂寞是很值得的啊!可是我最近迷上了一本書,叫做「不斷幸福論」,「不斷幸福論」利用腦神經科學的研究,研究很多人的最簡單需要的本能的處境是什麼,它講的幾個簡單的事情就是比方說所有人的壓力,怎麼樣能夠消除呢?只要非常簡單、非常簡單,就是只要跟一個人講講話就能夠消除,所有因為壓力而發病的男性,跟沒有發病的男性,最重要的差別就是有沒有跟一個人講講話,就是這麼簡單而已…
吳:我對那一本書「不斷幸福論」理論有意見,那位心理學家是非常可疑的,看能不能找到對的觀察對象,如果找錯人的話,真的不如去找書算了!
蔡:我活到現在很大的一個結論:妳很難講找不找對人,比方說開計程車的司機跟乘客聊天的時候,乘客不一定是對的人,可是他透過每天乘客的上車下車,他就一直跟人有接觸啊…如果是機房裡面管管線的一個看守人員,就整天關在一個機房裡面
,他沒有跟人有接觸,你覺得他比較容易得精神病嗎?
吳:我不是這個意思,我只是說心理學家的研究根據,我覺得「不斷幸福論」作者是腦神經科學的研究而已。
蔡:妳那一本書比較舊了,我翻了覺得是好書,可是我真的覺得創作者的孤獨不應該…普及到一般人身上去,它不是一個完全普遍化的孤獨...可是如果你認為你確實不是從小跟大家一樣想法的人的話,我覺得你應該看看「孤獨」這一本書;可是我要提出一個不同的看法,就是到底什麼叫做「孤獨」?如果今天有一本書在我面前,我看了這個書的內容,我跟書的作者同在,我是不是孤獨?或者是我在寫書的時候,在寫出這麼多字來,我想像著我跟我的讀者同在,這到底是不是孤獨?所以如果這樣子不是孤獨的話,那是不是所謂的孤獨真的就要泡在水裡?
吳:這本書裡面講的孤獨,它只是講不必跟大家一起相處,不要整天大家混在一起的孤獨,至於你所說的那一些全部都是它所涉及的孤獨,一個人必須在孤獨中才有時間完成他自己想要做的藝術活動,所以寫一封情書寫給情人也是很好的孤獨處境。其實看了「孤獨」這一本書,我慢慢有一個幫助我自己了解自己的地方,就是其實我需要很大的孤獨空間,如果我要當一個創作者的話,我勢必沒有辦法去接受一般所謂的婚姻...
蔡:那妳現在結婚了是怎麼樣呢?妳怎麼維持妳的孤獨?
吳:我覺得這需要「很大」的溝通跟協調,還有對方的理解,所幸一直到目前我覺得我的狀況跟單身狀況,雖然擔憂的事情也許會比較多一點,但是目前我的孤獨狀況還保持得蠻好的。
蔡:那淡如可不可以從妳自己的經驗講,就是說婚姻其實還是必要的,只不過你要搞清楚要的是哪一種婚姻?
吳:不對!我不認為婚姻是必要的,今天如果我沒良心一點的話,我可以說我結婚了,所以婚姻是必要的,我覺得你不能因為你怎樣,然後就告訴別人說這件事是必要的,然後來偽裝,把一些不快樂的部分全部都蓋起來。
蔡:那妳推薦『孤獨』的立場就是因為有時候孤獨也蠻好的?
吳:如果你自己覺得並不適合結婚的話...我有一些朋友到目前沒有結婚,確實是因為她選擇正確,因為她們知道不適合結婚,如果投入會更慘,她可能找不到一個可以接受她孤獨空間的男人,我比較幸運的是我找到了,我寫稿寫到半夜沒有人會管我,我告訴他說:對不起!請不要在我面前活動!他會乖乖地到旁邊去...
蔡:妳講這個是妳真的講出來的話嗎?
吳:對!這是我的家庭狀況!我會講客氣一點...我覺得孤獨是互相尊重的,就好像我也尊重他的孤獨一樣。
朱:討論結不結婚這問題,再來一個比較重要的東西就是「罪惡感」。我為什麼會推薦「怪物」?為什麼會有罪惡感出來…
蔡:單身會有罪惡感嗎?
朱:社會裡四週的人會給你壓力,他們會告訴你不這樣做是不對的,不這樣做是對不起父母、對不起週邊的人。
蔡:到了你們六、七年級還會嗎?
朱:家長並不是六、七年級的...如果我爸是六年級,我覺得可能不會,我覺得越來越不會了,比如說現在法國的五年級,跟我們現在一樣的五年級、六年級,他們也只有三分之一真的有婚姻關係,其他三分之一在同居,三分之一一直保持他們的單身...
吳:華人社會是非常不尊重這方面,就是華人社會是動輒就問你說為什麼還不結婚?為什麼還不生孩子?他們一點都不認為侵犯到了別人,可是「孤獨」這一本書裡面就告訴你,一個人過了三十五歲以後,已經進入人生的下半段,還希望這個社會繼續再影響你嗎?沒辦法,因為三姑六婆就在你旁邊,因為週遭的人都一直唸一直唸,搞不好沒這個選擇。
蔡:很少人像妳敢挑釁權威...以前家族聚會的時候嬸婆問說:妳怎麼還不結婚的時候?妳怎麼回答?
吳:我一向是一個挑釁權威的人,我討厭一種非如此不可的聲音,一個人他敢做跟別人不一樣的事情,一定是聽到不一樣的鼓聲...我會告訴她們說:「男朋友很多,不知道選哪一個。」顯然大家也不太滿意這個答案啦,就是我自己說得比較開心;可能還想要進一步問譬如說哪一個男友比較好,或是哪邊條件怎樣,要開始討論,我就閃身就不見,一個恍神大家就跑了。
蔡:以前我們聽過「單身公害」這個說法,就是說單身的人其實是一種公害,他搞得社會動盪不安...
吳:這是苦苓說的吧!我已經曾經好幾度指責他說你們已婚者才是社會公害...
蔡:苦苓現在單身,你饒了他吧,他已經是孤獨的狀態。不過不管男性、女性結婚的最大理由,就算因此產生了罪惡感,也不至於推薦「MONSTER」這套漫畫吧?
朱:這個「MONSTER」就有趣了,它在探討的是如果一個人被剝奪掉罪惡感之後,他到底會做出什麼事情來。
蔡:你扯太遠了...
朱:我真的覺得這是很有趣的東西,一個人被剝奪自己的犯罪意識、無感覺之後,我們先不強調什麼叫做犯罪,但是如果一個人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沒有任何悔恨,或是沒有任何道德價值觀判斷的話,他到底可以做到什麼程度?
蔡:為什麼討論婚姻會推薦一套殺人魔漫畫?我覺得探討罪惡感,我可以理解,但是它所探討那個殺人的罪惡感,跟單身的罪惡感是完全不一樣的,為了避免誤導我的觀眾去購買整套「MONSTER」來看,所以我必須要告訴「MONSTER」是在講什麼故事。朱學恆,把劇情稍微講一下...
朱:「MONSTER」基本上是把很多的連續殺人犯故事綜合在一個故事裡面,如果從小讓一對兄妹,透過種種的訓練或是心理上的訓練,把罪惡感撥除掉之後,變成一個對照組,有一個人有罪惡感,有一個人沒有,兩個人的發展是怎麼樣子?其中一個之所以喜歡殺人,到底是因為人的原罪?還是因為他被剝奪罪惡感?或者是他小時候覺得有什麼人虧欠他?整個故事的劇情,其實是對人性的探索。
蔡:所以你不覺得想探討結婚這件事情的人,比較適合去看「東京愛情故事」,而不是「MONSTER」嗎?請問沒有罪惡感之後,就不結婚而且繼續殺人嗎?結論是這個嗎?
朱:如果看「東京愛情故事」,其實跟人家探討的角度就完全一樣,所以要給一個另類的角度…當沒有罪惡感之後,其實就不會在乎身邊的言論,因為你已經不在乎內在的聲音了。
蔡:在討論沒有進行到更荒謬的處境之前,我已經決定就是這樣子。大體上我覺得「孤獨」還符合我們今天推薦的範圍,可是我還是要提醒「不斷幸福論」是很值得一讀的,這兩本起碼並排閱讀;「MONSTER」是一套我知道很多人喜歡的漫畫,就是如果你很喜歡某一些偶像的話,鄭元暢有在我的另外一個節目裡面說過他最喜歡的漫畫就是「MONSTER」,可是你閱讀前就是搞清楚,它並不是一套愛情漫畫,它的確跟罪惡感有關,朱學恆的推薦如果讓你覺得這套漫畫很有趣,我真的覺得它挺好看的,如果純粹作為一套漫畫的推薦,「MONSTER」是一個有趣的推薦,那作為跟婚姻關係,我想就算了!


--理想老公排行榜??--

一個理想老公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根據一項「現代OL心目中理想老公」的調查,幾乎榜上有名的人,要嘛要帥,像是金城武、劉德華、王力宏等男明星,要嘛要有錢,像是林百里、郭台銘,如果像嚴凱泰、辜仲諒又帥又有錢,當然是最佳老公的人選。不過奪得這項排行榜冠軍的人是鄭弘儀!鄭弘儀的出線,是否代表現代女性選擇另一半的標準改變?是否可以從這樣的一個排行結果,得取理想老公的基本面貌?
蔡:根據前面我跟兩位推薦委員的討論,接下來的這個話題,他們所推薦的書,應該也不會很順暢才對,針對這個題目是「有沒有理想老公這種人」存在。為什麼真的要選理想的丈夫的典型時,大家還真的答得出來?根據台灣最近做的一次調查呢,中選的這一位鄭弘儀先生是因為他對於他夫人的完全地投入、專注地對待、全心所繫,然後又賺很多錢,這些都是一個理想丈夫應該具備的條件,因為我的第一位推薦委員吳淡如小姐,跟鄭弘儀先生合作很久,所以我第一個要恭喜妳,就是妳竟然在一個理想的丈夫身邊長時間地陪伴...
吳:我很直接地跟鄭弘儀說我認識的朋友裡面,如果真的要比較起來,有兩個人都是理想老公--謝震武跟鄭弘儀,可是如果要我投票,基於正義感,我會投給謝震武,因為…這好意思講嗎?因為身為朋友,我觀察到謝震武的老婆享有更大的權力,跟金錢支配的權益。
蔡:所以妳們女生真的在乎這些事情?妳們的理想老公就是要聽話,要交錢出來,要會賺?
吳:不!而且他長得也蠻帥的,脾氣很溫和,對誰都好,他太太是真地表示他先生跟她結婚十多年來,從沒說一句重話,每一次吵架一定是他道歉,你想想看這不是很完美嗎?誰做得到啊!最近有一部電影叫做「超完美嬌妻」,我覺得這部電影其實它很通俗,但是它在告訴你,如果今天要找到一個超完美老婆或超完美老公,有!但是它必須是機器人。
蔡:我可能要請妳解釋為什麼這些話跟哈金的小說有關係?這一本小說好看嗎?妳當初的閱讀動力是什麼?
吳:這是一本很好看的小說,雖然中國大陸文革時期的作品都很悲苦,可是因為它得獎了,我就不得不看,可是看下去就沒有辦法罷手;它在說一件事情--什麼叫做「等待」?在愛情的過程之中,等待是最美麗的,這男主角孔凌,他跟媒妁之言娶的某大姐,就是比他老很多的老婆,想離婚離了十八年都沒辦法,因為他是一個鄉下醫生,他跟一個護士已經搞在一起了,兩個人因為在輿論的壓抑下,沒有婚姻的關係,在外面散散步就感覺到一種滿足跟愉悅,但是有一天他真正離婚了,他突然發現他原來的夢中情人變成一個囉哩囉唆的女人,這個小護士她本來一直想嫁給這個醫生,十八年來她抱持同樣的夢,可是有一天當她嫁給他之後,她發現這個男人也很平庸、不負責任又孬種,我覺得這就是生活的現實啊!所以回覆剛剛理想老公的迷思,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理想形象,但事實上我想它是不存在的...
蔡:回覆本人在上一段討論,推薦的「不斷幸福論」這本書裡面的論點,人類的期待只要實現了,他就不再滿足,他就得往下一個期待邁進。不管怎麼樣,「等待」是一個好小說,至於接下來朱學恆推薦的這一部小說,我希望稍微離題近一點,所以請告訴我這套小說在講什麼?
朱:這套小說其實講的就是傳統上以為是推理小說,所以永遠不會有超自然的現象,或是有一些精神的要素滲透,「姑獲鳥的夏天」這個故事裡,卻滲入了非常多的神話,甚至滲透到主人翁裡面,所以到最後我沒辦法判斷...
蔡:等一下!你不會把結局講出來吧?
朱:沒有…到最後甚至我沒辦法判斷這故事結局到底是真的發生了,還是某些人的想像;但我今天推薦這個書的原因是因為我要講兩個東西,第一個是Urban Legend,就是經常會聽到很多的都市傳奇,譬如說下水道有鱷魚,或者是有人拿人肉做香腸,撈了一條人面魚上來,某種程度理想老公就像是Urban Legend一樣,永遠都是妳朋友的朋友告訴妳,有一個理想的老公是這麼樣子…地偉大,我覺得真的他是一個還不錯的理想老公,但它某種程度算是都市傳說;再來第二個,「姑獲鳥」整本是推理小說,當看完這整個故事之後,如果用推理的角度去看,會發現很多的破綻,就像這一個最佳老公排行榜,如果我們真的非常仔細地去看比如說晚報,就有兩篇新聞是跟民意調查有關的,民意調查一篇是「你要不要下咒詛咒你的上司?」,另外一篇我甚至忘記是什麼,這是公關行銷的一個操作手法,我發現有非常多...不知道為什麼,特別是一些求職網站,動輒一個禮拜就發一篇新聞調查,很多公關公司喜歡操作民調,來假裝有一個有趣的結論,他們說不定沒有打電話給任何人,也可以做出一個民調結果來,自己在裡頭選嘛~~公司裡大概二十個女生,就可以解決這件事情了,我覺得這整個過程就很像看完「姑獲鳥的夏天」一樣,即使到最後搞不清楚這個理想老公到底是存在於網路世界?存在於一群在家看電視的師奶手上?或是存在於公關公司 ?
或者鄭弘儀只是我們理想中的鄭弘儀?這套小說最後真的讓我非常地混淆,因為看推理的人如果看到最後,沒有一個具體的結局,有時候會翻臉,我真的就像看到理想老公的選票一樣,有一點翻臉的感覺,這到底是誰的理想老公?找得到這個人嗎?找得到這個理想老公的老婆嗎?
蔡:可是這套小說肯定有別的值得讚賞的地方才會得到好評,如果它結局爛,它一定有別的長處...
朱:京極夏彥是一個非常認真、下了非常多資料取材的一個作者,我覺得一個作者能夠寫到這種程度,他寫什麼體裁都好看,但是就像一個民意調查,如果做的是一個非常蒐集資料不全,然後看到的背後調查可信度不高,它就不好看了。
蔡:所以推薦委員朱學恆的目的就是藉由推薦書來突顯他談的幾個問題,書只是他的手段,不是他的目的,這在我們節目中很罕見,可是出現也很好,無論如何他展現了一個閱讀書的原因是以前比較少被呈現過,今天有具體的示範出來,讓人對書可能造成了一些影響,尤其在閱讀的興趣上面,我翻了一下我覺得我很想要讀下去,也很高興朱學恆沒有破壞我…的閱讀樂趣,我起碼還是不知道結局是什麼。


香港都會愛情掌門人-張小嫻

張小嫻在19994年,在明報寫專欄,隔年出版了【麵包樹上的女人】、【三個A Cup的女人】在香港文壇一舉成名,成為繼亦舒後最紅的言情小說家,並影響到了台灣在內的華文閱讀圈,讀者奇多。

生於香港,思想早熟,曾任電視台編劇及行政人員,亦曾編寫電影劇本,在屢屢被騙稿酬後,開始轉向專職作家。92年開始在香港明報寫專欄,1994年開始寫小說以來,張小嫻在很短的時間裡就位居香港暢銷書首位。

十年間,出版了30多本書,《三個Acup女人》、《蝴蝶過期居留》、《荷包?的單人床》等,都是與愛情相關,讓成千上萬的讀者為她故事中的人著迷、感動、憂傷、快樂、嘆息、甚至流淚。

『今天不讀書』本集邀請來自香港的作家張小嫻,以她的文字、作品,來和大家聊聊言情小說的特色,並且分享她自己的閱讀經驗 。

【以愛情為中心的書寫】
蔡:今天我邀請的來賓,她向來都在她的書裡面給了愛情一些答案,這些答案不一定對讀者有用,在書裡面本來就不用期望能夠得到太有用的東西,可是她起碼啟發很多她的讀者,對愛情提出一些新的想法,做一些新的反應,張小嫻,妳寫這麼多書,如果人家直接說全部都是在寫愛情,是正確的嗎?
張小嫻(以下簡稱張):也可以這樣說,但是愛情只是人生裡面的一部分,卻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我想裡面也包括了人生、命運各方面。
蔡:妳當初開始寫的時候有期望人家把妳看成什麼樣的作家嗎?
張:我沒有想過!因為我寫的時候,是很偶然的一個機會,也沒有特別一直想去寫,所以也沒想過將來走的路是怎麼樣,或者人家怎麼看我,我想這個不是我可以決定的。
蔡:妳有沒有遇過那種很會談戀愛的女生,可是從來都不寫也不講跟愛情有關係的事,她就只是談戀愛,有這種女生嗎?
張:太多了...寫愛情小說的人,其實談的戀愛不多,才有時間回家慢慢去寫...
蔡:我也在懷疑這件事情
,像「Sex and The City」裡面那個女作家,就是講得比較多一點,可是另外她的朋友會比較多時間去真的…做一些事情或談戀愛...
張:很多人看完「Sex and The City」,就來問我是不是女作家都是這樣,我說女作家如果忙著這麼多事情,她就沒時間寫東西了。
蔡:妳寫愛情的故事會寫到掉眼淚嗎?
張:其實我自己不會掉眼淚,但是我很多讀者看的時候告訴我時,我會掉眼淚,覺得特別高興,我可以令人家掉眼淚,但我自己真的比較冷靜一點。
蔡:如果要講說妳小說裡面的角色,妳也是比較冷靜的那一種?
張:我是比較冷靜,但是我想我很會讓人掉眼淚吧!因為很多人看都覺得為什麼我這麼殘忍,讓人家掉眼淚,我想我這方面可能比較專長。
蔡:這是妳的樂趣?就是寫悲傷的故事...
張:也不是說是樂趣…也不是刻意去讓人家掉眼淚,可能我的故事裡面比較多是悲劇。
蔡:妳在這一次的新書之前寫的過去的愛情故事裡面,妳有自己覺得最喜歡的嗎?如果別人第一次看張小嫻,或只看一本的話,妳會希望他看哪一本?
張:很難說...我寫的時候,都喜歡那個故事,但是寫完一本書之後,我很快就會忘記它
,我看都不會看,我覺得要拋棄昨天的自己,自己再看就很多地方不滿意,但如果真的說要幾本,我覺得不同的階段都看吧,最初第一本在台灣出的「三個A cup的女人」,那是我剛寫的第二本小說,很多時候比較有衝動,表示一個時候、年紀的想法吧!然後「荷包裡的單人床」,也是一個比較短短的故事,但是它在台灣、在國內有一句說,尤其放在封面的說,因為被誤會泰格爾說的,那個時候炒作的很厲害...
蔡:「荷包裡的單人床」封面的話有被用在一些廣告裡面,就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這是在封面上登出來這句話,有的人以為是泰格爾?
張:那個時候好像是從台灣開始的,因為最早我來的時候,水瓶鯨魚告訴我台灣怎樣,因為我自己很清楚知道我沒有...
蔡:那為什麼會傳成…
張:傳了很久了...這幾年還在傳,所以我那個時候就是覺得不太開心。後來澄清過,三月的時候我去大陸,還有人問這個問題,我說不是已經澄清了嗎?沒有用的啦~~這個永遠都會流傳下去。

【吸血盟-藍蝴蝶之吻】
蔡:這一次張小嫻帶來的這一本新書其實很有趣,我們也沒有想到她會…放出這樣子一本書來,這本書是講吸血鬼的故事,為什麼會想到寫一個非常淒美的吸血鬼故事?裡面有很多有趣的構想,我在閱讀的過程當中覺得
好像書裡面每一個出現的人,都是很邊緣的人,他們都被放在邊邊,然後用自己小小的方法在活下去,雖然他們好像都很特別,有法力可以活很久,可是根本都一個也不快樂,然後都很漂亮,可是都沒有愛情,然後流浪的過程當中,遇到的每一個人也都…怪怪的喔,都不是我們覺得很健康或者是可以很開朗地活下去的人。所以這一次妳是想寫一本小說,裡面全部都是不開心的邊緣人嗎?
張:也不是,其實我想因為之前一直在寫一個大都會的愛情故事,在現實世界裡面談愛情談很多事情有很多限制,我想再換一個有魔幻的背景,很多人物在「吸血盟」裡面出現,不太可能在現實生活裡面出現,寫吸血鬼的故事,很多人物的角色可以寫得比較特別一點、比較極端一點,我覺得很好玩;愛情也是一樣,裡面一段愛情跟現實世界裡面比,真的很可以轟烈很多,對於一個寫東西的人來說,我想是有很多發揮的空間,很多很新的刺激吧!
蔡:妳本來個性裡面就有吸血鬼這個陰暗的部分嗎?
張:我自己…想的時候,想了兩年去寫吸血鬼的故事,還是今年才開始動筆,才開始決定寫一個怎麼樣的故事,因為我一直在想吸血鬼的故事已經很多人寫過了,電影也拍過了,如果我要寫一個吸血鬼,我希望是跟其他人不同。
蔡:從上個世紀開始的文學作品裡面,就有出現吸血鬼有關的故事,妳要怎麼避免這個事情?妳選了這個題材其實就已經很難啦...
張:其實我覺得這個題材想的時候很難,我一直沒有動筆之前覺得很困難,但當我動筆之後,我就覺得比我想像中簡單...我沒想過自己可以寫這種故事,但是一開始寫就覺得很順了,我覺得我是創作人,我自己的吸血鬼應該在我看過的書、看過的電影裡面,沒有一個相像的吸血鬼,從前一般都是跟鬼故事,比較恐怖,我加入比較浪漫比較魔幻,也有武俠小說式的寫法,我自己覺得比較適合我去寫。
蔡:妳這一個「吸血盟」是一個系列,所以妳要一直寫下去?都是以吸血鬼為主角?還是同一個吸血鬼嗎?
張:應該是同一個吸血鬼,但是可能不只一個吸血鬼,我最初寫沒想到寫這麼長,想寫一個一集就寫完了,但是寫下來的時候發覺有很多人物
,如果有很多人物可以發揮、發展,所以我就慢慢長大,還可以多寫一些,怎麼快寫完好像很浪費,我想寫很多故事。

【當巫師遇見吸血鬼】
蔡:妳當初在寫這個吸血鬼的書時,需要做功課嗎?
張:其實要做很多功課,我想每一次寫小說都要做很多的功課,這次我看很多關於魔幻的書,「吸血鬼向達倫」我也看,菊地秀行「吸血鬼獵人」,還有重看一些像「百年孤寂」也看了很多遍;我想寫的時候,每一次都要做一些新的功夫,然後再去想自己的方向要怎麼去做。
蔡:張小嫻這一本「吸血盟 藍蝴蝶之吻」裡面
,我們看到一些角色,其實從別的奇幻小說裡面也會看到,只是這些角色本來並沒有跟…吸血鬼相遇,像巫師這種角色,他們有他們住的地方,有他們學法術的地方,他們也會遇到吸血鬼,那吸血鬼另外還會遇到吸血鬼獵人...妳當初寫之前,有沒有先畫一個圖,整理一下嗎?還是說就大家通通都會遇在一起?
張:我想在我的腦海有一個大概的藍圖,寫下來的時候慢慢發展的,剛才你問我的吸血鬼跟從前有什麼不同,就是他是一個巫師,他也還遇到精靈,從前的吸血鬼故事可能沒有精靈的世界,我想每一個年代如果都寫吸血鬼,有一點不同,在我們這個年代,可能加一些新的東西。有一些感情可能從現代人的目光去看,裡面有一些新的元素,我覺得在我自己創作來說,我希望有一個張小嫻式的吸血鬼,跟其他的不一樣,不一定好一些或者壞一些,就是有一點不同吧!!



--------------------------------------------------------------------------------

蔡康永私讀推薦【不斷幸福論】
作者:柯萊恩/著 譯者:陳素幸 出版社:大塊文化

蔡:我今天最後要推薦的這一本書,幾乎是我這幾年來讀到我覺得最有啟發性的一本書,這本書叫做「不斷幸福論」。我很難想像有任何人,如果比較用心地讀完這本書之後,他會對於自己的人生所有的感覺,會不起一個比較大的變化,這變化未必談得上是往比較樂觀或者往比較悲觀的方向走,我自己閱讀的經驗是--它一方面提供了很多的安慰,讓我知道原來人的憂鬱,或者原來人的快樂,不是像我們所想的那麼地完全處於我們的精神可以決定,由我們的意志可以決定。「不斷幸福論」是根據腦神經科學的研究,對於人的這些七情六慾、喜怒哀樂,分析為什麼會這個樣子,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在「不斷幸福論」裡面它說人為什麼那麼容易就憂慮一些事情?因為人為了要生存下去,或者世界上任何的動物為了要生存下去,都必須要對於所有的風吹草動--出現一點點壞的徵兆,一點小小的不祥的預兆,就馬上把它想成是很嚴重,這樣子才能夠增進我們活下去的機會,因為看到了一點點不祥的徵兆,就無動於衷在那邊,很散漫的不加以應對的話,等一下火勢變大了,或者風勢變大了,就完蛋了!所以人的快樂只能夠維持很短暫,可是人的焦慮卻始終都不會間斷,這麼簡單一個說明會讓我們了解,其實整個的生理機制的設計是為了比較多的心力要投注在焦慮上面、在憂愁上面,而不是投注在快樂上面。

蔡:「不斷幸福論」裡面也講了一些很簡單的事情,比方說它提到人懷抱著所有的期望,一旦被滿足之後,那個快樂立刻就消失不見,立刻會有新的期望產生,不是只有人如此,動物也是這樣子,比方有一隻猴子被關在籠子裡面,牠一直想要拿到那根香蕉,它對於眼前那根拿不到的香蕉渴望得不得了,可是只要你把香蕉遞給牠的那一剎那,牠會立刻開始想要外面那個蘋果,牠不會再在乎得到香蕉的快樂,人也是一樣,一直想要一輛保時捷,等你拿到那輛保時捷之後,你立刻想要另外一輛法拉利,就是這個渴望--永遠不會因為你得到它就滿足,充滿嚮往的那種感覺 ,是人活下去或者動物活下去的動力;這並不是我們講來好玩,而是根據腦神經科學的研究所發展出來的一個結論,當然我們永遠知道對於人類生理的研究是日新月異的,到了下一本書誕生前,都不知道當中會出現多少新的結論出來,可是起碼「不斷幸福論」裡面的許多結論都是我聞所未聞,我們人生當中深切感受到的如果你是一個生活得很用力的人,意思是說你的喜怒哀樂都對你影響很深,都有很深刻的感受的話,那我真的覺得「不斷幸福論」對你來講會是一本很珍貴的書;你如果從事創作的話,它會帶給你很多以前沒有想到過的層面的新資訊;如果純粹就是希望在生活裡面得到比較多一點智慧的話,我想「不斷幸福論」也可以幫到一些忙,是其他虛無飄渺純粹從宗教立場或者是道德立場出發的書所比不上的;我是真的很誠心地推薦,如果你真的只打算唸一本書的話---當然我覺得這很過分,可是如果你真的只打算唸一本書的話,然後有耐性的話,這本書的文字其實很迷人 ,當然對於不愛看書的人來講,字還蠻多的,可是我覺得是值得的!!

2005年4月11日 星期一

給我的朋友

你是我的朋友,你願意和我講什麼,都是我的榮幸(會不會太嚴重了)。因此,放心對我說吧;我這裡是保密局,止於我這裡,不會有第三個人知道「你」和我說了什麼。不過因為我比較「單純」,如果你本來就是要我傳話的話,麻煩一開始就說明清楚哦;我以天蠍座驚人的記憶力保證以上事項,哈哈。

你所不知道的,是你所說的話,都給了我一個新的經驗;雖然和我通常沒有直接關係,不過你和我的交談正是我用來運用「傾聽」、「男女大不同」這兩本教材所教下的,「傾聽」這把倚天之劍的大好機會啊。

總而言之,人與人之間需要溝通,不過男女老少在講話的時候多少有一些sign是我這個要和他們對談的人要注意的。這些三招兩式需要實際的經驗,你如果能夠協助我的話,我會感謝你的哦。

幸福的轉換時間

期天早上七點,手機響了…竟是不關我事的公事!如果有比這還要不幸的,就是前一晚…咳,當天凌晨一點多才睡,所以差不多只睡了五個小時。怎麼這麼倒楣?

然而在接近十二點起床,帶著昨天慢跑過後身體微微的疼痛,精神卻是意外的飽滿。拿起了昨日買的五本大書,先拿起「男女大不同」,嗯,很有意思…就這樣我居然已經看到第三章完了,而且轉眼間blog也已經寫好送上去了!?好了,讓我看看「世界最簡單的會計書」有多簡單好了。又是很快的看完了第一章的說明,金木水火?好容易了解啊。到這裡,我已經覺得,這個星期天一定有保佑啊,哈哈哈!

吃完晚飯後,覺得倦怠,一定是吃得太多了…兩眼盯著電視不是我支持的隊打棒球,心裡卻在想著,要不要出去走走呢?如果要出去,會不會下雨呢?要怎麼安置我的隨身聽呢?從沒有不為什麼目標而出門的我(是的,我去慢跑,是因為我「要慢跑減肥」,這是目標哦)居然為了要不要出門散步而考慮再三,真是有病!不過後來想到天氣變得好熱,來將衣櫃裡的衣服換季吧!這才發現我的衣服還真不少啊,有空的話有些要拿去丟掉了。

突然想到,「不斷幸福論」買了好久了,從來沒有看過。唉,我手上這樣的書少說也有四、五十本。最叫我捶心肝的是村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上下兩集…反正不管如何,這本當初聽蔡康永的話買的書,可不可以給我「幸福」呢?如果我不相信要買了Savrin才能得到幸福的話,就一定要從別的地方找囉?不過如果高伊玲跟我說話的話,也會感到很幸福吧,哈哈!電視廣告上的三菱Savrin又把高伊玲弄了回來拍這應該是第三代的廣告,裝可愛也裝的比較像吧;不知道車商有沒有送她一輛呢…不過前一陣子日本三菱公司的汽車設計問題讓我相當害怕,短時間應該都不會碰三菱的車吧;不然Savrin算是我買車的首選了(呃,我是說,除了標緻206以外…)。

扯遠了,反正想到就做,拿起了「不斷幸福論」,前言說到「以前的心理學家不研究的情緒、感覺」時,我突然想到了之前看了,但是苦思也無法想通的存在主義…幸好書都有,哈!天下出的,傅佩榮寫的「哲學與人生」被我拿了出來。我就記得裡面有專章在寫整個存在主義嘛…可是,怪了,每一個字都是中文字,可是兜在一起可沒有辦法馬上看懂。而且在說齊克果的生平,好像跟存在主義本身沒有什麼關係哩,所以又拿出「蘇菲的世界」來看。雖然我不知道紅瓶子、藍瓶子代表什麼意思,不過齊克果和黑格爾處不來(我是說,他們的學說…)是沒有問題的,黑格爾主張什麼?在兩本書的交叉參考之下,我已經把我「抄」來的內容,用我(將來應該)可以了解的文字弄成blog了。在這段時間裡,我真的感到好幸福,因為存在主義的三階段,居然和黃易的武俠小說「覆雨翻雲」的內容有相當大的正相關;這讓那存在我心中的歉疚感大幅降低:雖然我從新年以來就一直沈迷在這套小說裡,可是總有用了吧!還是在這種情況下「證明」了這件事,怎能不令我心花怒放呢?一下子從「娛樂」升級成「教育」類(好啦,我還是有點心虛的),我總算沒有浪費那麼多時間了。

其實,「不斷幸福論」裡面所說的,和洪蘭提到的人類腦神經的活動觀察是很像的;因為有這種可靠的掃描可以看,所以終於可以確定人的情緒和腦活動有直接的關係,而且和自主神經的關係比較大!雖然,這本書也很明確的告訴我們,「幸福感」這種東西和基因是有關係的(也就是與生俱來啦),可是接著又馬上提到,和後天的生活經驗也是正相關的。基因無可更改,可是「生活經驗」卻可以自行調整:這也就是說,即使像我這種天性單純卻又喜歡憂鬱的傢伙也是有藥可救的啦。這不是很好嗎?讀到這段話就已經值得我感到幸福了:啊、上帝,您真是太好了;在我還來得及改的時候讓我知道有改的方法…真是幸福啊,嘿嘿。

這一天以不愉快開始,卻以我夢中都在笑的幸福中結束,人生真是難以預料啊…

2005年4月10日 星期日

存在主義

說來好笑,我是在看「不斷幸福論」時,看到之前六○年代的心理學家不重視感覺、情緒的描述後,想起了存在主義中有相關連的地方,才去找書來看。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之前不要命的買了那麼多書來看是有價值的;我又找到了藉口啦!

「哲學與人生」和「蘇菲的世界」都將存在主義的開始歸於齊克果(Soren Kierkegaard,其中的歐洲音標我不管了),所以這個筆記就從這裡開始:

存在主義 (Existentialism)的中心自然是存在 (Existence)這個字了。存在是「抉擇」,就是「選擇成為自己的可能性」。其作用的受體在「個人」,重心則在「選擇」這個「動作」。以「蘇菲的世界」裡的說法,是說能經由理性而得知的事情(也就是知識)是完全不重要的。

一個比喻:
人生就好像一個酒醉的農夫駕著馬車回家,表面上是農夫駕著馬車,事實上是老馬拖著農夫回家。因為農夫喝醉了,根本沒有清醒的意識,然而老馬識途,因此能夠把農夫拖回家。
==>結果是相同的,原因卻是正好反過來!

人生有三絕望:
一、不知道有自我
一切都聽別人的安排的人,不知道有自我的存在,所以根本不知道自己要追求什麼。如果一個人完全社會化,不去懷疑,那麼這樣的人生有什麼意義是值得懷疑的。
==>不過這是從「個人」的觀點來看的;從團體、國家的觀點來看,有人可以供使喚,這就是這個人存在的意義囉!

二、不願意有自我
要獨自面對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了自我,就意味著人必須開始為自己負責。為自己負責的壓力是非常沈重的!一個人察覺到了自我的存在,卻又不願意成為自我,最後會感覺到絕望。

三、不能夠有自我
即使有意願,「成為」、「有」自我這件事卻不是一蹴可幾的(不然人為什麼會不願意有自我?)。這時候人常會覺得自己的能力不夠,而必須走很長的路來實現自我,因此會感覺非常絕望。堅持走自己的道路,是非常孤單的。而堅持下去是否會有好的結果,更是未知數!
==>在這裡我一直想起浪翻雲和龐斑這兩個黃易小說中的人物…

人生有三個階段:
一、感性(美感)
二、倫理(道德)
三、宗教
==>在這裡,提到齊克果非常強調「躍」這個字,又讓我想到「躍馬騰空而去的傳鷹」…

這三個階段要注意的事情有:
一、感性比較像享樂主義,可是要注意其層次;另外,要達成目標,必須經過許多痛苦的考驗。如果目標越高,過程就會越辛苦。
二、倫理階段常會出現「道德上的驕傲」。這裡我想到的例子是吳淡如說的「遠離親切的正直」,以及倚天屠龍記中的滅絕師太…

結論是:
把人的生命當作一種在每個剎那之間作抉擇,選擇成為自己的過程。存在是一個不斷重複的過程,要「選擇成為自己」,對自己負責、忠於自己。一個人要有所不為,才能夠有所為!

至於以下的尼釆和其他人的,下次再弄吧…

世界最簡單的會計書

雖然我已經下了前半年不做任何「Education」類的投資,可是因為種種因素,不得已破戒了…書店對我來說,永遠是這個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因為我永遠有辦法在其中找到我「有興趣」的書買回家…好吧,我在書店裡,「又」下手買了五本書,真是不知死活啊(就是因為前科累累,才會有半年不買書的決心;好吧,家裡將近五十本以同樣的手法買回家還沒有看完的書該怎麼辦?)…不過,既然是有興趣、有心要看的,就讓我相信有一天裡面的「部分」內容可以讓我有收穫吧。

「世界最簡單的會計書」這個書名就已經讓我有一觀的興趣了。看了內容以後更是決定就此拿回家:我覺得的確不難的樣子,哈哈。以前在學校、剛出社會的時候,買書都要買「聖經」級的,大師所寫的書;不過在這麼多日子後,我才發覺我要的不是深厚堅實的學術根基,而是能在日常生活輕鬆實踐的指導方案,而這是那些大師的聖經所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給我的。也許我和別人在某些方面有些不同,然而在這方面,我是算比較普羅大眾的吧。

跟另外一本同一家出版社出的「輕鬆了解會計」比起來,這本更有「入門」書的味道:先由股份公司的組成下手和先從金、木、水、火談起,對我這個連幼稚園生都不如的不肖生來說,後者的吸引力顯然大多了。當然,「青春女會計師」這幾個字的力量也不小就是了,哈哈哈哈!

男女大不同

男和女不同,但這沒有好壞高低之分,就只是不同而已…

這本書
Men are from Mars, Women are from Venus: A Practical Guide for improving communication and getting what you want in your relationship
「男女大不同:如何讓火星男人與金星女人相愛無礙」
讀起來滿有意思的。到第三章為止已經出現了不知道多少「傾聽」這個字眼了;這讓我想起當初苦 K 「傾聽」這本書的時候。也很好玩,這兩個作者都是男性,也都經過了婚姻危機而「大徹大悟」,也因此而專注在這方面,寫成了這兩本書。不過不一樣的是,「傾聽」是專注在聽這個動作上,推而廣之到對父母、孩子、工作場所等等的傾聽;而「男女大不同」則是專注在「夫妻」上(我想,也許可以推廣到男女朋友吧),所以也許市場性會更好也不一定。

前三章我所看出的另外一個好處是,作者用了很好的例子來說明可能的情況之外,還另外提供了「參考解答」,讓我這種沒有創意又沒有經驗的 copycat 大開眼界;在p.21 - p.23出現的例子讓我覺得,如果是我遇到了這種情況的話,用這種方式來處理,一定會有成效的。我想我會看下去直到看完的;即使我毫無結婚的意願,呵。

滿奇怪的,這本書是「生命潛能」出版社出的,可是天下文化也有出同一個作者的其他書,所以一開始的時候我還買錯了…

發揮自己的優點

跟一個朋友聊起,說有缺點沒有辦法去改正。這時我想起了洪蘭的一些文章,於是斷章取義的說「要找出自己的優點,將它發揮到 120%,至於缺點,那就算了吧」這樣的一句話奉贈。今天終於找到時間想找到原出處;結果果然不出我所料:洪女士根本沒有說過類似的話…哈哈。

最接近的,是洪女士在「經營多元智慧」這本書的序中所下的標題:「用強項智慧補救、增強弱項智慧」。這本書的主題是在說教育時所採用的做法應該發掘「孩子」的強項,教他們好好的在這方面發揮;主要是在激發孩子的自信心,讓他有主動學習的心與動力(這篇序同時收錄在「講理就好2:打開科學書」當中;我所買的是這一本)。主要受體是「孩子」,適用時機在我們大人做教育的時候。這和她在「講理就好1」中的一篇「把正在做的事變成喜歡做的事」看起來有衝突,不過這一篇的主體是「自己」,受體也是「自己」,是以沒有問題。

不過,雖然真象如此,我並不後悔說了這句話。能順著自己的優點來發展,做起事來一定是得心應手的吧;至少,會很有成就感。

發揮自己的優點

跟一個朋友聊起,說有缺點沒有辦法去改正。這時我想起了洪蘭的一些文章,於是斷章取義的說「要找出自己的優點,將它發揮到 120%,至於缺點,那就算了吧」這樣的一句話奉贈。今天終於找到時間想找到原出處;結果果然不出我所料:洪女士根本沒有說過類似的話…哈哈。

最接近的,是洪女士在「經營多元智慧」這本書的序中所下的標題:「用強項智慧補救、增強弱項智慧」。這本書的主題是在說教育時所採用的做法應該發掘「孩子」的強項,教他們好好的在這方面發揮;主要是在激發孩子的自信心,讓他有主動學習的心與動力(這篇序同時收錄在「講理就好2:打開科學書」當中;我所買的是這一本)。主要受體是「孩子」,適用時機在我們大人做教育的時候。這和她在「講理就好1」中的一篇「把正在做的事變成喜歡做的事」看起來有衝突,不過這一篇的主體是「自己」,受體也是「自己」,是以沒有問題。

不過,雖然真象如此,我並不後悔說了這句話。能順著自己的優點來發展,做起事來一定是得心應手的吧;至少,會很有成就感。

擁有是幸福,保有成負擔

別了,我親愛的…

我一直相信,真愛可以持續到永遠;那也許是因為我一直都是一個單純的人的關係。不過在社會裡打混了這麼久,也該知道「自己」是個什麼貨色啦。很多人說,男人是視覺的動物;我深以為然啊,我是這樣的男人啊,才不會覺得羞愧咧,嘿嘿!

其實,對我來說,追求、到擁有是一個值得興奮的過程;然而到我手的東西卻很少有特意去珍惜的。我想,就算是人,漂亮如你,到我手也會是這樣的結局吧…所以,就讓我們有個美好的回憶,讓會疼惜你的人保有你吧。再會了,我親愛的!

我的第四個Blog

最近blog好像雨後春筍般的冒出來,結果我每一個都去試試,哈…
真正有寫的,這是第四個:
一、無名小站
==>如果人間沒有現實問題的話,這實在是一個典範啊;不過從2000年大崩盤以來,大家都必須明白「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的道理。已經不用了,所以也不列出網址啦

二、Blogger.com
http://dragon-yinn-big5.blogspot.com/
這是我第二個使用的。主要是因為無名那時常掛站,所以在怕到了的情況下,投靠Google為金主的blogspot。還算好啦,不過有編碼問題(搜尋的時候常找不到),而且常在修改時掛掉,真的很奇怪…另外,這個網站堅持不用RSS(雖然我也沒在用),也沒有分類,嚴格說來不是很好用。不過我會一直用下去的--即使只當作備份也好。

三、Xuite
http://blog.xuite.net/dragon.yinn/pigscorpio
在看到有500MB的整合空間之後,當然我就馬上申請了。可能因為我是華電的ADSL用戶,很快就通過了。這個網站一開始的時候有些功能是不正常的,但是不愧是大公司,很快已經改進到可以接受的程度了,不錯!整體的感覺和無名非常像,而且居然有直接轉換無名的blog的功能,衝著誰來,昭然若揭啊…如果沒有其他問題的話,這會是我最主要的網路發表平台了。

四、MSN Space
http://spaces.msn.com/members/dragon-yinn/
今天MSN Messenger 7.0正式版發行了,MSN Space的照片空間也升級到30MB,所以試用看看。M$的MSN實在太普遍了,有這個也好吧。

2005年4月7日 星期四

Rootkit 初作戰

之前我就知道這會是個麻煩的事情,不過等到第二波才遇到這種問題已經算是謝天謝地了…

現在情況:
一、掃毒掃過了,沒有
二、SpyBot掃過了,沒有
三、用 Outpost (我沒有看到),看到 51.net 這個關鍵字
四、用
Process Explorer,沒有異常的 process(整個 process list 相當乾淨…)
改用 TCPView (守株待兔法)看到是 System:8 發出對 123.123.123.123 的連線
==>與此同時,Process Explorer/Fport 都沒有發現什麼異常

以 rootkit detect windows 作關鍵字搜尋,可以找到一些資料。
==>SysInternal的 RootkitRevealer 這個工具,不知道可不可以查到…說明很長,要用力了



以下是 RootkitRevealer 的說明部分,非完全轉載,全文要上SysInternal去找:


The term rootkit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mechanisms and techniques whereby malware,
including viruses, spyware, and trojans, attempt to hide their presence from spyware blockers, antivirus, and system management utilities. There are several rootkit classifications depending on whether the malware survives reboot and whether it executes in user mode or kernel mode.
==>簡單用「hide」來總括一切啊…


User-mode Rootkits
There are many methods by which rootkits attempt to evade detection. For example, a user-mode rootkit might intercept all calls 攔截法(有沒有辦法可以偵測?)
to the Windows FindFirstFile/FindNextFile APIs, which are used by file system exploration utilities, including Explorer and the command prompt, to enumerate the contents of file system directories. When an application performs a directory listing that would otherwise return results that contain entries identifying the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e rootkit, the rootkit intercepts and modifies the output to remove the entries.

The Windows native API serves as the interface between user-mode clients and kernel-mode services and more sophisticated user-mode rootkits intercept
file system, Registry, and process enumeration functions of the Native API. This prevents their detection by scanners that compare the results of a Windows API enumeration with that returned by a native API enumeration.
==>總而言之,就是攔截!


Kernel-mode Rootkits
Kernel-mode rootkits can be even more powerful since, not only can they intercept the native API in kernel-mode, but they can also directly manipulate 直接操縱
kernel-mode data structures. A common technique for hiding the presence of a malware process is to remove the process from the kernel's list of active processes. Since process management APIs rely on the contents of the list, the malware process will not display in process management tools like Task Manager or Process Explorer.
==>user-mode/kernel mode的差別是很明顯的


How RootkitRevealer Works
Since persistent rootkits work by changing API results so that a system view using APIs differs from the actual view in storage, RootkitRevealer compares 有對照組?
the results of a system scan at the highest level with that at the lowest level. 這個「low level」會在哪裡?

The highest level is the Windows API 高階是這個
and the lowest level is the raw contents 低階是這個;我咧這也太猛了吧…
of a file system volume or Registry hive (a hive file is the Registry's on-disk storage format). Thus, rootkits, whether user mode or kernel mode, that manipulate the Windows API or native API to remove their presence from a directory listing, for example, will be seen by RootkitRevealer as a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information returned by the Windows API and that seen in the raw scan of a FAT or NTFS volume's file system structures.
==>低階不是用 API 的話是用什麼?


Can a Rootkit hide from RootkitRevealer?
It is theoretically possible for a rootkit to hide from RootkitRevealer. Doing so would require intercepting RootkitRevealer's reads of Registry hive data or file system data and changing the contents of the data such that the rootkit's Registry data or files are not present. However, this would require a level of sophistication not seen in rootkits to date. Changes to the data would require both an intimate knowledge of the NTFS, FAT and Registry hive formats, plus the ability to change data structures such that they hide the rootkit, but do not cause inconsistent or invalid structures or side-effect discrepancies that would be flagged by RootkitRevealer.
==>真有自信


Is there a sure-fire way to know of a rootkit's presence?
In general, not from within a running system. A kernel-mode rootkit can control any aspect of a system's behavior so information returned by any API, including the raw reads of Registry hive and file system data performed by RootkitRevealer, can be compromised. While comparing an on-line scan of a system and an off-line scan from a secure environment such as a boot into an CD-based operating system installation is more reliable, rootkits can target such tools to evade detection by even them.

The bottom line is that there will never be a universal rootkit scanner, but the most powerful scanners will be on-line/off-line comparison scanners that integrate with antivirus.


Using RootkitRevealer
RootkitRevealer requires that the account from which its run has assigned to it the Backup files and directories, Load drivers and Perform volume maintenance tasks (on Windows XP and higher) privileges. The Administrators group is assigned these privileges by default.

Manual Scanning
To scan a system launch it on the system and press the Scan button. RootkitRevealer scans the system reporting its actions in a status area at the bottom of its window and noting discrepancies in the output list. The options you can configure:

Hide NTFS Metadata Files: this option is on by default and has RootkitRevealer not show standard NTFS metadata files, which are hidden from the Windows API.
Scan Registry: this option is on by default. Deselecting it has RootkitRevealer not perform a Registry scan.

2005年4月5日 星期二

Windows Forensic

Chap 7 SS 7-5

要抓 rootkit,要先有證據。
針對「AFX Windows Rootkit 2003」這套工具的特徵,可以用 Perl Script 來抓;好的是可以自己再來修改。
==>我認為這個 script 是一個「釣竿」的角色,根據以下作者的說明,事實上這個 script 示範了很多的東西。一來可以認識 Perl 在Windows上的威力,二方面是給了一個「根基」可以在這方面繼續發揮;如果將來從什麼地方得知了新的 signature,可以自己改來偵測。
==>注意,這個script利用很多的外部程式,什麼 tslist.exe, openports 等等。所以之前作者那麼強調

「command line」就可以搞定的工具之重要性;只不過我也沒有想到在Windows當中也可以這樣利用就是了
==>當這個script我可以完全消化的時候,我就可以說自己是大有進步了
tlist.exe和openports.exe 用的API不一樣的

query the Service Control Manager (SCM)

大部分的這種工具都是以這種「歷史資料」開始的;如何擴充是以後的事情了…
==>真好;那就都從遠端來執行吧
==>可以和local tools做配合,一起來調查
==>還有其他的可能性
==>不要忘記,這是一個「基石」,將來有其他rootkit的話,這裡面的東西是可以改的;當然也許只是「增加」而已…

Windows Forensic

Chap 7 SS 7-4
Rootkit 的定義
A rootkit is a collection of tools and utilities that an attacker uses to 一、mask his presence on a compromised system and to 二、provide the necessary access for his return visits.

要點:
一、有 root (Unix歷史淵源)/administrator 權限
二、和系統檔案有關係
==>一般攻擊是「加入」新的 file, directory, registry key,而 rootkit 不論是置換系統檔案,或是攔截系統呼叫(這是因為Windows系統有Windows File Protection (WFP)的關係),都和系統核心有關
==>在Unix上的 rootkit 和 Windows 上的運作方式不同也就是因為 WFP 的關係

Windows 系統上的 rootkit 有兩種:
一、kernel mode
二、user mode

Kernel Mode 運作方式:
破壞原來的 system call 或是 API 的運作(dragon: 我想這裡是暗示代之以駭客的運作方式)。
例:載入裝置的司機,副檔名為 .sys的檔案;可用來攔截、修改傳給 system process 的「程式碼」

User Mode 運作方式:
一、覆寫系統檔案
二、DLL Injection
三、API Hooking
==>這種方式作者有詳細的例子做說明;今天沒有空作詳細的研究,改天配合實驗工具的收集做實驗
==>在Google上找一些用 "rootkit" 作為關鍵字的網頁,是否可以找到一些知識?

2005年4月3日 星期日

Windows Forensic

Chap 7 Investigation Overview

這一節在說:
偵查目的:找出 1.是否有問題 2.「如何」被侵入
==>注意一個重點:「Forensic/Investigation」並沒有考慮到「回復到可以繼續使用的狀態」這件事,和我所關心的重點可說頗有出入;雖然用的手段在前面很像,可是因著最後的結果不同,所以對於「現狀之完整性」的要求是完全不一樣的…

鑑識人員的組成

去鑑識時的做法(注意:以下兩個方法「建議」只用在不太重要或是中級重要的機器上;最重要的機器這次沒有仔細看,以後有需要的時候再回來看囉)
一、安裝工具(spyware, trojan horse, anti-virus)
注意這個「安裝」,表示這對檔案系統、Registry是破壞性的(新寫了東西進去)
二、用「安全的media」,如CD,當中不需「安裝」的軟體(或根本就是script)來收集資訊

==>一再強調,讓我了解 Forensic 和 Rescue 畢竟是不一樣的;所以有「完整性」的要求…

==>注意:像dir這類指令是不會影響檔案的access time等的時間,所以在開啟「任何」檔案前,這類的資訊要先收集起來

2005年4月2日 星期六

泰莉、王曉民與生命政治

蘋果日報 94/04/02 蘋論

dragon: 還是一句話,如果我要死,你憑什麼攔著我?

煎熬人們良心的美國植物人泰莉,在拔管後去世了。台灣一樣也有不少類似的例子,昏迷40多年的王曉民在照顧她的父母相繼去世後,仍然活在人間。安樂死的問題因此不斷被提出來爭論。以下法國的馬虹芝(V. Marange)哲學教授對「新的生命界線」的觀點,可以給我們很好的啟發。
如今,器官移植、基因改造、抗老化、新的生殖和復甦技術、幹細胞的使用乃至複製人的出現,已使傳統的「生物倫理學」像中世紀的神學爭論般過時無聊,因為死而復活或「活死人」早已跨越原來對生命的認識,而越來越成為常見的現象。


分割器官與生命成爭議
於是什麼是死亡的定義,也不是心臟停止或腦死那麼簡單了。病理解剖學已經發現以病變形式藏在生命中的局部死亡。以法哲傅柯的話來說就是「在死亡本身之後,還要拖上好一陣子才會結束的、零星而漸進的死亡」。可是,器官摘除移植卻無視於局部漸進死亡的過程,成為整體、個人的強迫死亡先於局部、「可分割」與可再生的身體之死亡而死亡。這是對器官移植的爭議焦點所在。生命新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植入晶片可使昏迷多年的人甦醒,重新讓人覺悟對植物人的安樂死是否謀殺的問題。因此,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支持生命的政策來指導生命科技的方向,也就是所謂「機械性之上的生物優先性」。然而,全世界都沒有一致的看法,還是那台科技機器以及它所屬的那座更大的「生物政治」機器(衛生醫療設施、生物銀行、保險制度等),在生死之間劃下界限並分發維生工具。
病人在「科技總匯」的醫院裡被規格化地強制修復,個人便在「物件(器官)之身」與「形象(主體人)之身」之間被撕裂。人的生物意義便遺落在「沒有身體的器官」的邊緣地帶。
至於那些昏迷已久的植物人,一方面有人以安樂死或優生學的觀點要把他們丟進死亡的幽谷,另方面有人以社會慈悲為由把他們挽留在生死的夾縫中,以致造成他們「聞起來像阿摩尼亞的生命」,就像癡呆老人、瘋子、精神病患等,都被視為「社會性的死人」。


從生命中心來思考生命
醫藥的進步絕對應該鼓勵與正視,但是重點在不能讓惟科技主義只關心不具名的生命和性能優越的軀體上,而也必須關心一個兼具生活、存在和共存方式的生命。從泰莉事件看到的人們強調生死的極端狀態,會在生命的主體關懷中失焦,我們應該從人的生命「中心」來思考生命,去看它特殊的質感和脆弱性,才是我們作為「生物政治動物」的終極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