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好笑,我是在看「不斷幸福論」時,看到之前六○年代的心理學家不重視感覺、情緒的描述後,想起了存在主義中有相關連的地方,才去找書來看。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之前不要命的買了那麼多書來看是有價值的;我又找到了藉口啦!
「哲學與人生」和「蘇菲的世界」都將存在主義的開始歸於齊克果(Soren Kierkegaard,其中的歐洲音標我不管了),所以這個筆記就從這裡開始:
存在主義 (Existentialism)的中心自然是存在 (Existence)這個字了。存在是「抉擇」,就是「選擇成為自己的可能性」。其作用的受體在「個人」,重心則在「選擇」這個「動作」。以「蘇菲的世界」裡的說法,是說能經由理性而得知的事情(也就是知識)是完全不重要的。
一個比喻:
人生就好像一個酒醉的農夫駕著馬車回家,表面上是農夫駕著馬車,事實上是老馬拖著農夫回家。因為農夫喝醉了,根本沒有清醒的意識,然而老馬識途,因此能夠把農夫拖回家。
==>結果是相同的,原因卻是正好反過來!
人生有三絕望:
一、不知道有自我
一切都聽別人的安排的人,不知道有自我的存在,所以根本不知道自己要追求什麼。如果一個人完全社會化,不去懷疑,那麼這樣的人生有什麼意義是值得懷疑的。
==>不過這是從「個人」的觀點來看的;從團體、國家的觀點來看,有人可以供使喚,這就是這個人存在的意義囉!
二、不願意有自我
要獨自面對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了自我,就意味著人必須開始為自己負責。為自己負責的壓力是非常沈重的!一個人察覺到了自我的存在,卻又不願意成為自我,最後會感覺到絕望。
三、不能夠有自我
即使有意願,「成為」、「有」自我這件事卻不是一蹴可幾的(不然人為什麼會不願意有自我?)。這時候人常會覺得自己的能力不夠,而必須走很長的路來實現自我,因此會感覺非常絕望。堅持走自己的道路,是非常孤單的。而堅持下去是否會有好的結果,更是未知數!
==>在這裡我一直想起浪翻雲和龐斑這兩個黃易小說中的人物…
人生有三個階段:
一、感性(美感)
二、倫理(道德)
三、宗教
==>在這裡,提到齊克果非常強調「躍」這個字,又讓我想到「躍馬騰空而去的傳鷹」…
這三個階段要注意的事情有:
一、感性比較像享樂主義,可是要注意其層次;另外,要達成目標,必須經過許多痛苦的考驗。如果目標越高,過程就會越辛苦。
二、倫理階段常會出現「道德上的驕傲」。這裡我想到的例子是吳淡如說的「遠離親切的正直」,以及倚天屠龍記中的滅絕師太…
結論是:
把人的生命當作一種在每個剎那之間作抉擇,選擇成為自己的過程。存在是一個不斷重複的過程,要「選擇成為自己」,對自己負責、忠於自己。一個人要有所不為,才能夠有所為!
至於以下的尼釆和其他人的,下次再弄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