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朋友本來以為這是市面上的「閒書」,經我提出「多巴胺」這個好像很神奇的名詞後同意一觀;結果因為書中的一句話和親身經驗不符,而撂下「我不會看這本書」的狠話;我當時看得不夠深入,無法在當時為作者「辯護」。在仔細研究過後,寫下我的心得,並寄給那位朋友。我真的覺得這是一本好書,如果有興趣,一定要弄一本來看哦!
收信愉快!經過這幾天的思考之後,為了不要讓你永遠的和這本書無緣,也為了在我的部落格上灌些水,因此冒昧寫這封信給你,希望你能看完,在腦海中有個印象,將來想到的時候可以拿起這本書起來看。這封信的內文會放在我的部落格中哦。
有幾個理由我認為「不斷幸福論」是本好書。首先,它是一本科普書,而不是「心靈勵志」類(這是作者自己在前言中講的,事實也是如此)的書;它的內容多半會引述相對應的科學實驗結果作為佐證。這點是會比較讓人相信的。
其二,這並不是世界上唯一一本對於「正向心理學」有所著墨的書。最好的例子就是遠流出版社出版,洪蘭女士翻譯的「真實的快樂」(怎麼樣,這個書名看起來更像某些什麼棍寫來騙人的東西吧?哈)。在「不斷幸福論」當中也有引述到該書作者 Martin Seligman 教授對於正向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是以這並非一家所言的獨門秘方,而是真正有科學根據作為支撐的事實報導。(註:洪蘭女士是陽明大學心理學教授,一直在科普翻譯方面默默耕耘,她所翻譯的書都有一定程度的深度,頗受好評)
第三就是在開始讀這本書之後的時間(我現在在看第二遍),我開始運用其中所建議的一些方法試著讓自己感到幸福(咳,有點噁心);不敢說我現在有多幸福,因為習慣是難以改變的。但是對我來說,最重大的意義是,我終於明白,這一切是可以改變的!這就足以讓我覺得值得了。
我們對這本書的爭議,來自本書 p.74,「眼淚只會把人推進更深的憂鬱」,以及作者對於「那就哭出來吧」建議的否定。其實,我要感謝你,因為我從來沒有像你說的那種深深的悲哀,所以我第一次看的時候這裡沒有仔細看,你和你朋友的親身經歷促使我思考這其中的矛盾之處,希望能夠找出一個解答。以下是我的研究所得,希望你不會覺得我是在強詞奪理。
其實,作者的這句話,經過了很長的推衍過程,從第一章有關神經系統分成軀體神經系統以及自主神經系統開始,到引出了直覺的存在,並且定義「情緒」和「感受」是不同的兩件事:情緒是身體對特定狀況的一種自動回應,而感受則是我們在意識到了情緒的時候所體驗到的東西…是一段很長的步驟,你在那天的匆匆一閱可能沒有看到這個過程吧…在這之前的 p.71,作者介紹了由大衛森所做的實驗,並在 p.73寫出這個實驗的結論:「在負面情緒產生的【那一刻】就控制住情緒是絕對做得到的==>不過,這必須是我們意識到了感受之後馬上把感受推開,並且馬上回到正常的生活秩序。」其實,作者自己也說,這聽起來像是超人才做得到的挑戰。因此,你以親身經驗表示不信,這甚至可以算是「正常」的了。有了這個前提,所以作者才會說「眼淚可以讓悲傷消逝」是錯誤的。當然,你仍然可以覺得作者不對,但是請接著看下一段囉。
有關悲傷的討論,與其執著在這句話,不如看看第十二章「抵抗悲傷和憂鬱」裡面的說法:失去了某個東西或某個人,或者沒有達成目標,這時候身體組織就會以「悲傷」來回應…沮喪是大自然的節約能源計畫…最後通常能看得更清楚,也變得更強大,走出了灰暗。假如悲傷成為了常態,它會發展出獨立生命,遠離了它的原始起因。於是我們不再悲傷……因為我們已經在悲傷裡面了。
勿怪我抄書,這是要表達作者本身對於悲傷這件事的看法。我想,他基本上是認為這是正常現象,但是絕對不要「陷」在裡面太久。因此後面有一大串從悲傷中出來的方法。如果有興趣的話,請弄一本來看啦。
「抄」完了,這裡說說我的想法。我覺得,在親愛的小狗往生的剎那,用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引開注意力是可能會「悲傷」這件事抽離大部分的;我們不也在小說上、電影中看到「來不及悲傷…抹一抹眼淚,馬上又去做什麼事」這樣的情節嗎?只要在「那一刻」把注意力從悲傷主體上引開,我相信這樣的過程可能真的比較不會憂鬱吧?當然,這只是我「冷血」的想法而已啦…畢竟,在哭過之後,苦主神情就變得呆滯這種場面看來真的很憂鬱哩。
關於這本書的其他內容,我會「想到什麼寫什麼的」,哈,部落格真的是好東西。
請千萬不要放棄「不斷幸福論」這本書!另外要感謝你給我這個「刺激」來仔細思考這件事,真的感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