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天下文化出的科普書籍。書名就是「數學與頭腦相遇的地方」;原名The Universe and the Teacup - The Mathematics of Truth and Beauty。作者 K.C. Cole,譯者是丘宏義。
這應該是我第三次從頭開始看這本書了,它帶給我很多新的,對於這個世界的看法。我現在所能記得的,就是 scale(尺度)以及機率這兩個觀念。假如我們看東西的觀點拉高,則現在我們所重視的東西一定會變小,那麼其重要性是否還是一樣呢?此之謂尺度。另外,不要問「這種事為什麼會發生在我身上」,因為就機率的觀點來看,會發生的事情就是會發生!就像樂透總有人會中獎,發行銀行不會把這點認為是倒楣的!
以下是我這次讀所要記的筆記。
數學,不是只有「數字」而已!它是一種思考的方法,一種擬出問題的方法,因而可以得到對事物的真實本質的意識。
瞭解很像性(行為)。它有一個實用的用途,但這不是人們經常去做的原因。(法蘭克?歐本海默)
"Understanding is a lot like sex; it's got a practical purpose, but that's not why people do it normally."
數學證明了,真相或真理可以是高度反直覺的,而常識也可以既不「常」亦不「識」。
數學是一種能澄清混淆關係的思考方式。
數學近乎詩:是一種把很廣大的觀念濃縮及精煉的方法,直到正確的資訊能恰如其分地傳達為止。
數學可以像篩子一樣把訊號從雜訊中篩出;數學是認識模式(pattern)的模板,搜尋及確證真相與真理的方法。
數學可以澄清事物,去除那些把看似清晰的事物遮蔽及扭曲的東西。
數學可以表達、運算及發現事實。它的方法是,把赤裸的骨骼暴露出來,克服經常把我們帶到歧路去的意向。它是意識逐字逐句的擴充,它讓我們瞧見更多。
「到底我們真正看到的是什麼?」
「相對論已經給了我們答案:我們只能觀測到關係。而量子理論則給了另一個回答:我們只能觀測到機率。」--Arthur Eddington
一個錯誤的信念:數字「沒有」比文字更加可靠!
==>數學只能把模稜兩可的狀態澄清;某些真理根本無法沿著純邏輯的途徑找到!
發現數學的威力,只要有「去問那些大約已經存在你心中的疑問」的自信心就行了。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想出該如何進行。
數學的威力:「可以在範圍遼闊的不同局勢中,把所有的證據都篩選過,決定哪些是真的。」
第一章 指數式放大
人的感官對於數字的大小與否,並沒有很敏銳的感覺。原因就不論了,但是後果則是,低估了危機出現的時間點…這可能是很致命的!
第二章 預估風險
大多數人對於「風險」都不知所云。對風險的估價很少是基於純理性思考的。
生命是一個必死的疾病,當日子走到盡頭時,死亡率是百分之一百。
顯然,數字不夠使風險評估有意義:產生統計數字的脈絡及背景也要計算進去。對風險的態度是在文化背景中培養出來的,深深受到從心理到倫理、到信仰的影響。
我們腦中估量出來的「失去某物」或「得到某物」的風險,尺度大不相同。人們經常會冒很大的風險去防止某些損失;可是肯為了可能的得益去冒風險的意願就小得多。
我們能接受如青蛙一般被慢慢煮死的命運,而不能接受如爆竹一樣突然炸開的命運。
自大的心理在評估風險時也扮演了一個角色。人們認為自己之所以擁有更有利的條件,是因為自己與眾不同。
我們也認為,如果某事還沒有發生在我們身上,那就不會發生;也就是說,我們習於從過去推算未來。(這當然是對機率的嚴重誤解!)
在複雜的系統中,潛伏的危機能被「指數增值」所放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