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月9日 星期一

母親節的消費與偽善 2005年05月09日 蘋果日報蘋論

dragon:
想不到母愛也有陰謀論啊…
「不斷幸福論」說到因為生小孩會給母親安慰的感覺(也就是有安多芬啦),所以會產生幸福的感覺。有很多人的親身經歷是說小孩很貼心,而且兒童的眼光和大人的不同,會讓人想起已經失去的童真,進而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動物界會照顧孩子的例子大部分都是雌性的,因此我想母愛可能有演化上的本能吧。無論如何,說這母愛是文化逼出來的似乎並不符合可觀測到的大數原則;當然我也不會忽略確實有母親對其下一代是不愛的,這給了我們探討的空間:是否過去那種認為母親一定愛其子女的觀念是有其例外的?在少子化的今天是否要以國家的力量去介入這樣的小孩的教養?

從機率的觀點來看,認定「母愛一定存在」是一種以偏概全的看法,不過在政府的內政單位看來,這樣會比較簡單吧…也不能全怪他們啦,像這種清官難斷家務事的事情是必須經過好幾代來慢慢澄清的。而現在不過是開始而已……

------------------------------------------

母親節每年才炒作一次,比情人節少。父母親的偉大在於他們的愛是不要求報償的,是人類愛的關係中唯一不要回報的。然而,這種愛還是以血緣關係為限度,帶有封建性,有時更是護短和溺愛、甚至心理缺陷的。


母親節 資本主義產物
母親節當然是資本主義商業機制炮製的產物,目的在製造商機牟利。通過包裝節氣,消費親子間的愛,使周邊產品得以販售。事實上,所有節日,包括聖誕節都是十九世紀工業革命暨資本主義成熟以後被商人「發明」出來的。人類間的愛的關係被固定的節日成形化之後,可以透過具體消費手段表達抽象的愛,使表達者不必傷腦筋即可輕易示愛,無論是對父母、情人、夫妻、耶穌、神佛或者國家。制度化地用消費方式示愛,是資本主義的偉大發明。
然而母親節對母親的歌頌真的無可非議嗎?中世紀,東正教對聖母的崇拜傳到歐洲,開啟了歐洲人崇拜聖母及其衍生為崇拜母親的開始;這也是騎士精神中尊敬女性的起源。東西方人類父權男性中心社會全面的戀母情結發作,把母親歌頌到至高無上的程度,成為男性普遍自我救贖的手段,並且透過社會化的途徑要求子女也崇拜母親。這段歷史情結意外使得商人有了可乘之機。
但是,女性主義者可不領情。她們普遍認為父系社會歌頌母親與母職是一項長達萬年的構陷與陰謀,目的在使女性甘於接受母職──為男性生殖、做家事、照顧老小……使女性永遠陷入繁殖工具的角色,心甘情願做牛做馬而不會挑戰男性的權威與利益。因此,女性除非覺悟,從母職中解放出來,否則將永無翻身之日。
母愛在這裡出現了悖論。到底母愛是自然產生的,還是被建構出來的?母職是自願的還是被套在女人身上的枷鎖?解放母職是解放女性的充要條件嗎?多年來對母親的歌頌真的是男人的陰謀嗎?後女性主義者在反思後提出修正的看法,認為母性的確來自天性,並不完全是後天建構的;因此回家生小孩、奶孩子、帶孩子,確使女性真心感到滿足,婦女解放從解放母親的天性開始是失焦的錯誤。


輕母職 歌頌即是偽善
從這些辯論中,我們發現母性應該不是後設的,母職因此也可能是某種母性的滿足來源,通過母職的行動,實踐母性天性。然而,社會對母職仍有歧視,認為是低知識、低所得的工作(大家對帶小孩的傭人看法如何?)。知識與能力高的女性也不屑在家帶小孩,母職的地位仍有爭議。我們社會應該給予職場女性更多托兒的機制,使女性可以在母親與在職者之間兩全其美。除非我們改變對母職的輕視態度,否則令人肉麻的歌頌母愛只是偽善罷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