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約會前會覺得不想出門嗎?這裡就有一個…
朋友不多,因此約在一起吃飯,遊玩的機會是本來就少;偏偏有一種很奇怪的「習慣」:出門前會覺得莫名的倦怠,恨不能就直接跟對方說不想去了;雖然沒有真的這樣做過,可是這種衝動幾乎每一次都會出現在腦袋裡,這樣的頻率實不得不讓我感到怪異。
是對象嗎?不是哦!很少赴陌生人的約,尤其因為不想結婚的關係,也不想認識朋友想介紹給我的女生(機會也不多就是了);而且,即使是好不容易約好的,自己很喜歡的女生,在出門前也會有相同的症狀,這可有心理學上的解釋?
研究一件事情的時候,先將事實羅列下來可能會好一點:
一、約好要出門去看朋友的小孩;這個小孩不但和我很熟,而且很喜歡我…出門前覺得很倦怠!
二、和喜歡的女生約好要吃飯…要去之前覺得很倦怠!
三、和一群朋友要去外地玩…要去集合之前覺得很倦怠!
………
總而言之,只要是出門,就幾乎沒有不倦怠的時候,什麼毛病啊!?
從慾望的角度來看,這是因為「出門」這件事不能引發腦中的多巴胺嗎?其實以上幾件事後來都去赴約了,而且,說老實話,都玩得很開心。只要聊天就能很高興的人,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呢?
會是怕沒有話題,怕會發生尷尬的情況(例如,自己喜歡的女孩子和別的男生很親密?),亦或是怕不歡而散?
其實,在這一段時間,真的覺得自己是個怪人!即使不像屈原那樣「眾人皆醉我獨醒」,但是研究的東西不是很多人在碰卻是真的。現在在看的書裡(就相當是有興趣吧)有哲學、數學(有點心虛…)、心理學(不知要把研究「幸福」歸在哪一類,不過,既然 Martin Seligman 是心理學家,學科又叫「正向心理學」,那歸類成心理學也是不妨吧)、會計學、經濟學(入門、入門而已啦)、理財學(如果這也算是學問的話)、男女相處學(這算心理學嗎?)、化學(蘇老師系列)……就算都是科普讀物吧,其實要完全看懂也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如果真要我談以上這些東西,都只能想出個片段,而無法成為話題。上次推薦書給別人,第二次的時候還得到個「又要我看書啊」的回應…自己怪,實在是不能怪別人會有冷淡或是不知所措的反應啊…
最近所接觸的學問,常不是二,就是三。二指的是「相對」,例如高低、陰陽、男女…三通常指「階段」或是「步驟」,例如天地人、存在主義的感性、倫理、宗教三個階段…。於是,仿此,將做一件事分成以下三步:
一、目標
二、策略
三、施行細則
那人生這件事呢?
現在,大部分的人都會把「成功」當作目標吧。可是,何謂呢?以目前台灣的看法,似乎不是有錢,就是有權。那我呢?
我想有錢,可是,是為了可以得到真正的自由…
不曉得蘇格拉底是靠什麼為生的,柏拉圖好像是教書吧…馬克斯咧?康德咧?如果不需要為了衣食而奔忙,那麼,是否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來想?
反過來說,真正的道要在人世求得,所以即使有錢也不能脫離人群;街上常見化緣的出家人是否在做這種人世間的修行呢?如果是這樣,那麼要錢做什麼?
==>然而個人說來容易,牽涉到團體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昨天家母過了一個悲慘的母親節:生病,而且看醫生所吃的藥有些怪怪的,老是嘔吐…都已經動念要叫救護車來了;所幸在今天下午再去看醫生吊點滴之後已經好了。而這要一千元(老爸說的)。如果是要我出,難道我能說不嗎?錢,不是萬能;沒有錢,萬萬不能!
不過在現代社會中,不知為何,人已有變成錢或是權的奴隸一樣的趨勢。昨天跟一個女性朋友談到找個富家女可以少奮鬥三十年…其實是開玩笑的,因為追求自由的我連結婚都不願意,又怎麼可能做此「犧牲」呢?然而如果真有這機會的話,自己是否會完全不考慮?以機率來說,應該是極低吧;這可不是一個理性的做法哦。但是,做此決定的同時,是否就成了奴隸呢?娶「工作」為妻,或是嫁「工作」為夫的人呢?
權的奴隸的話,只要看看雙面人的現狀應該就明白了吧。其實歷史並不會太虧待得位不正,卻做得好的皇帝,比如說唐太宗李世民;雖然有雍正這個反例,但我覺得是他自己太白痴,寫什麼大義覺迷錄呢,本來沒事被他搞成有事,嘆!人說開大門走大路,這個為了權力變成雙面人的人,實在是一個可憐人。如果將來有一天金孫說:「爺爺,為什麼 xy 會等於 wz 啊…?」他要怎麼回答呢?也許他很幸福,那種境界就非我所知了。不過我會很難過,會覺得活得很痛苦……
如果我把人生的目標定為「幸福」的話,會不會太抽象?抽象到甚至沒有辦法馬上定出策略來…因為,幸福是什麼?童話裡有個問題「你快樂嗎?」可以把人問倒,看看天龍八部裡西夏公主問這問題時眾人的回答,實在不能不覺得慕容復可憐……可是這句話用來問自己,難道就馬上能有答案嗎?
願我能從「不斷幸福論」的重複閱讀中獲取真正的答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