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月13日 星期五

羽球記事

現在每個星期四都要打羽毛球,已經是一種習慣了…

大學時打球的方式,是「殺、殺、殺!」是一種不留後路的全力殺球。在同學都已經發展出高明的吊、放等技巧時,我仍然採用這種方式。在一場和教師組的比賽時,被「吊」到幾無還手之力後,才明白世界上有不同的打球方式…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從三年前重拾球拍以來的這段時間,隨著對自己狀況的掌握日深,打球的方式也漸漸改變;事實上,不知該說是幸還是不幸,我的身體現在已經不能支撐那種球球殺的打法了…當然,必要的殺球還是打的出來啦,而且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哦。

曾經和一個球友說過,如果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回擊到對方後場的兩個角落,那就幾乎天下無敵了:接下來就只要加強穩定性以及攻擊方式的選擇就好了。這句話可以用兩個角度來看,其一是力量。在球場上最長的距離是對角線,要將羽毛球打這樣的距離,是需要很大的力量的;而且,其邊際力量不是線性的:簡單說,就是事倍功半!

其二,則是技巧。在不同角度,不同距離下,面對不同速度的來球,要打到對場底線的兩個角落,擊球的方式可能千奇百怪:反拍、正拍;在頭頂擊球、在接近地面擊球…等等方式都是不同的。要能打得好自然需要不同的技巧囉。

以上,是說「天下無敵」的方式,和本人目前的功力沒有任何關係:有那麼神早就放下這苦命師程工的飯碗去打職業啦……

常有人爭論武俠小說中的武功高下。然而在羽球場上,我終於明白:招式本身沒有什麼高下,只有適不適合用的人的道理。由此而推論到:只要將自己的優點發揮到 120% 的程度,缺點根本不是問題!

吊小球一向是我的弱點,總是會造成對方殺球沒地方躲,或是給自己的伙伴帶來麻煩。但是可以把球「挑」得高,放得遠卻是我的優勢,於是有一段時間的策略大致上都是以儘可能到對場的遠端角落為第一優先;這還有一個好處,不用觀察,專心打就好了。然而只要是習慣,就有可能被觀察到,就有可能會被破解。有球友在尚未回擊之前就已經移位到那個位置了,結果是又為我的搭檔帶來了麻煩……

只要加個變形就好了:在擊球之前先「瞄」一眼對手兩人的站位,往空隙「放」…當然這要冒點風險:不專心看著球可能會打不好…不過在習慣了之後,這一招真的是好用哩;這時對球的感覺就很重要囉。

我現在的擊球態勢,多半是直接決定要放長,吊小球的機率跟從前是完全不能比了。被殺球然後「碰」回去,是不能算成吊小的:因為光「碰」回去就很辛苦了,我也想要送到後場去的啊…

仔細想想,我如果有可以拿得出來的東西的話,其實是腕力的運用,以及「追」球時的爆發力。在羽球場上,如果有好的腕力作為武器的話,可說是非常佔便宜的:因為幾乎在任何角度都可以在最短的timing擊中球,並且還有水準以上的力量讓這個球飛到不錯的位置去。球友們如果揮臂的動作不夠快的話,常會發生擊球點在頭的後方,或是為了取得有利擊球點,犧牲了揮臂的距離…而兩者的結果都是一樣的:球兒回去的很無力的,不能過網也就算了,勉強過了也是被「砍」下來而已。而我的話,通常會採用不揮臂,用手腕將球「抖」回去的做法。其實要是揮臂力量很快的話,根本不需要這種做法的,那就會變成了強力羽
球囉。

一般來說,打羽球的時候講究的是步法,可以不用跑來跑去的。然而,因為種種原因無法練成這種步法,殘念…幸好,以爆發力來彌補這一個問題是勉強可以做到的,所以朋友常常笑我在場上跑來跑去的,累死自己…就當作是在減肥吧!

不過這種方式,有一次以很好玩的方式破了功。和球友搶接一個球,結果他的球拍「砍」中了我左耳上方大約半公分的位置…沒有受傷,只是有點小痛;然而這一下卻神奇的剝奪了我的平衡感,使我的「第一步」幾乎沒有辦法跨出去;就看著平常可以接得到的球在一公尺之外落地……那天晚上,我沒有再下場過,終於了解,武俠小說上「氣門被破」是什麼意思了;也對小說中說輕功首重平衡,而平衡最重要是在耳內的說法印象深刻啊(我想黃易可能有參考現代醫學的知識吧)。

也許,最大的改變是心態。以前總會以「勝」、「贏球」作為目的,有時對於遠邊的界外球與否會在意到幾乎要發脾氣的地步(對球友們真是不好意思)。但是現在,不知是否因為年紀老了,又或許其他原因,對這些問題幾乎完全不在意了。球友說是界外,那就回去準備下一球囉。有時球友狀況不好,老是漏球;也只會當作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來看待而已。這幾個月以來,都是這樣的心態,所以星期四打羽球對我總是那樣的期待啊;真是開心的日子。

感謝我的球友們,謝謝你們……

沒有留言: